学会数字经济专委会参与承办文化艺术品产业数字化改革探索研讨会
发布时间:10-08 15:19 | 官网
9月25日,由学会数字经济专业委员会参与承办的文化艺术品产业数字化改革探索研讨会在杭州“玉见”艺术空间举行,“玉见”艺术空间董事长蔡建锋,云象区块链董事长黄步添,共识大学陶太胜等出席研讨会,研讨会由中文投设计研究院、华鉴会文物鉴定院院长葛洪宾主持。
近几年,文化艺术品产业发展遇到瓶颈,急需解决行业痛点。现在各行各业都在面临数字化转型,文化艺术品产业也不例外,也急需设计和建立一套由区块链技术协作的商业模型。数字化转型是利用数字化的技术和能力驱动社会发展模式创新和生态系统重构的一种新途径。数据化、在线化、算法化是价值跃迁的三大基石,让数据与业务完整融合,让每个动作、每个步骤都可以用数字在线记录,并通过智慧中枢形成一种全新的人机交互方式。
由于文化艺术品产业有一定门槛,不具备专业技能的普通人很难参与进来,而文化艺术品是中华民族瑰宝,是传承几千年的重要文化载体,加上价格的因素,导致大多数的普通人望而却步。
为了让国人都来参与,把文化瑰宝一代代传承下去,为了解决文化艺术品产业痛点和行业瓶颈,学会于2020年12月将“学会比干文化研究院”重组更名为“学会数字经济专业委员会”,选举通过并建立了主任林茂顺、常务主任葛洪宾、副主任蔡建锋、秘书长周娟等为主的领导班子,成立近一年来,专委会进行了数次研讨,在学会会长蒋建东、执行会长汪骥、副会长兼秘书长谢作盛的关怀和指导下,学会数字经济专委会先后邀请了30多位区块链行业顶尖专家和大咖参与研讨,努力把文化艺术品产业数字化改革探索形成理论体系。
文化艺术品单位价格较高,除了专业收藏人士外,普通人士较难参与, 导致文化艺术品行业交易一直都是以“小圈子”存在,如何扩大“圈子”,一直是行业难点。另外一个行业难题是“真假鉴定难”,文化艺术品门类繁多,这些艺术品的真假和价值难定,专家学者数不胜数,以谁的鉴定为准?这是极具争议的难题,而借助区块链技术可以轻松解决这个难题,最后一个是“变现难”,很多人士购买了大量艺术品,到了发生财务危机时,艺术品短期内很难变现“救急”,以上三点,如果文化艺术品产业数字化理论体系建立了,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也能赋予艺术品溯源、传承有序、防伪功能。
当今中国经济处在转型期,亟需转换经济新旧动能,大力发展文化艺术品产业,提高大众审美、增强文化自信、促进经济发展已经成为新的国策。在国家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争夺全球数字财富、人民群众共同富裕时代背景下,文化艺术品产业数字化经济模型会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新引擎、新产业,文化艺术品产业区块链的重点在文化艺术品产业,而不是区块链本身,文化艺术品产业区块链是通过自主可控底层基础设施构建全新一代价值网络,以构筑支撑文化艺术品产业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互联互通,通过可信数据这一关键因素,创新网络应用,加快培育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为当前数字经济腾飞助力,文化艺术品产业区块链的本质并不是汇聚流量,而是要打造一个全新的文化艺术品上下游供给体系,供给的是新的数字产品和数字化服务。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文化产业要成为国家支柱产业,必然需要全民参与、全民建设。“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通过文化产业数字化与艺术品资产数字化这一现实可行路径,降低门槛,让文化艺术品进入千家万户,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工作、财富挂上钩,人民群众能够分享到文化艺术品产业传承、交易、投资带来的丰厚成果藏富于民,有利于打造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圈口,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伟大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