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善美是艺术的常道
发布时间:04-07 09:25 | 官网
刘跃兵
不同领域都有各自的哲学,艺术世界亦然,在艺术的万千变象中把握“常道”,是艺术哲学的追求。中国美学思想大多散见于诗论、书论、画论、文论、乐论等各门类艺术论著中,但其主体是艺术哲学。古圣先哲的艺术观念尽管不同,但都贯穿着一条鲜明的主线,都认为追求真善美统一是艺术的常道,是艺术作品的根本价值所在。与西方美学的繁琐思辨相比,中国美学的论说文字简明、精辟深刻,体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中国美学强调“师造化”,即是强调“真”,认为艺术作品的创造必须符合真实性原则。《周易·系辞传》中的论述认为,圣人以仰观俯察的方式“观物取象”,创制出辞文旨远的卦象卦辞,对艺术创造有着深刻启示。先秦时期的庄子强调“法天贵真”,认为艺术创造以真为上,东晋画家顾恺之提出“传神写照”的美学命题,唐代书法家孙过庭认为书法应“同自然之妙有”,唐代画家荆浩认为绘画是“度物象而取其真”,是“搜妙创真”,唐代诗人司空图提出诗歌要“思与境偕”,宋代画家郭熙认为山水画创作的方法是“身即山川而取之”,明代画家王履提出“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的绘画公式,明代小说、戏曲评点家叶昼强调小说要“逼真”“肖物”,元代散曲作家胡祗遹认为戏剧要反映“人情物理”,近代的梁启超提出“真美合一”的命题……这些说法都是强调艺术创造不能违背真实原则,要反映和表现自然、社会和人生的真相,即必然性和规律性。
中国美学认为艺术作品是主体之“心”的外在体现,因而重视修身养气,突出艺术的伦理维度。古代的诗教与政教是合一的,在很大程度上,艺术要为道德和政治服务,以艺术为主要途径的美育也是德育的一部分。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从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出发考察艺术,特别重视美与善、文与质的统一,他的“尽善尽美”的审美理想对后世的艺术创造产生了重要影响,形成了重视艺术的社会功能和艺术家的道德修养的悠久传统,由此,“艺”与“道”的关系成为中国艺术哲学的根本问题。《乐记》中有论述认为,“乐者,通伦理者也”“声音之道与政通”,唐代诗人白居易认为诗歌可以在社会中发挥“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积极作用,韩愈、柳宗元等人则提出“文道合一”“文以明道”等命题,宋代的哲学家、文学家周敦颐提出“文以载道”,近代文学家刘熙载则提出“书如其人”“诗品出于人品”等命题,强调人品与艺品的统一,认为“质”不能被文采所淹没,且文之“质”要善,它取决于艺术家的人品和修养,因此,艺术家的道德修养对于艺术作品审美价值的高低具有决定性作用。梁启超从“趣味”出发,认为“为人生”和“唯美的”两种艺术观是可以统一的,作为审美教育的趣味教育要培养人们高尚的趣味,引人走向“善”的境界。可见,中国美学认为艺术创造必须遵循道德原则,体现儒家的道德观念,即圣贤之“道”,艺术作品是艺术家主体精神的呈现,艺术家的人品决定艺术作品的品级。
审美是艺术的基本特性,艺术美可以体现为不同类型和形态。孔子认为美在文质统一,孟子认为“充实之谓美”,《周易·贲卦》中认为本色之美是美的至境,受禅宗影响的艺术家则推崇空灵之美。刘熙载认为,艺术的本体是美的意象,要实现美的目标,艺术家必须辩证处理艺术形式中的各种因素,使它们符合儒家“中和为美”的审美理想,多样统一的形式美法则同样适用于艺术。儒家学说中提倡的“中和之美”体现在情感内容和艺术形式两方面,即艺术的内容要符合“以理节情”的要求,表现情感要适度,不能过度泛滥,同时,艺术的形式要做到“兼擅众美”,不能偏废走极端。
美是真与善统一的自由形式,体现在艺术的创造、鉴赏和批评等各个环节中。作为人类共同的元价值,真善美的统一是中国艺术之“常道”。对此,汉代思想家王充进行了初步归纳,他提出“疾虚妄,求实诚”的文学创作原则,认为艺术作品的“事”要实,“理”要真,“真”是艺术作品最为重要的品质。他还认为艺术作品要“为世用”,即要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积极作用,这是“善”的要求。只有在前两者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实诚在胸臆,文墨著竹帛,外内表里,自相副称”的效果,这就是说,艺术的审美创造要做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此后,清代思想家王夫之和诗论家叶燮以审美意象为中心,对艺术中真善美的统一又进行了更为深入系统的阐述。
正如我们所了解,中华美学精神的内容非常丰富,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强调艺术是真善美的统一。中国艺术发展历史也证明,中华美学精神为历代艺术家的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滋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新时代的文艺价值观与中国美学强调真善美统一的艺术观一脉相承。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应当自觉担负起时代赋予的重大使命,传承美学传统,遵循艺术规律,志存高远,激浊扬清,凝聚正能量,弘扬真善美,以人民为中心,创作出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有道德、有筋骨、有温度的新时代文艺精品。让中华美学精神引领我们不断探索,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奋力构筑新时代文艺新高峰。(资料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河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