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里,全民艺术学堂有了“户外版”
发布时间:04-21 09:43 | 官网
本报记者 周传人
夜幕降临,杭州西湖文化广场“武林炫风”下沉舞台的灯光亮起,露天声乐课带领市民和学员畅游流行与美声的“星河”,解锁独家声乐秘籍;手语翻译课则以基础手语词汇、句型等帮助学员掌握沟通技能……4月11日至12日,浙江省文化馆全民艺术学堂首次走出教室,将流行声乐课堂、手语课等搬到户外,开设“没有围墙的夜校”,将麦克风真正交到群众手里。
主张“松弛感”
“没有围墙的夜校”是浙江省文化馆全民艺术学堂的“户外版”,没有空间隔阂,没有年龄限制与学历门槛,为每名学员提供普惠性的学习机会,让他们实实在在感受学艺的乐趣。学员通过“浙里文化圈”报名,每周五和周六可以到西湖文化广场的“武林炫风”下沉舞台上课学习。
课堂现场,全民艺术学堂专业声乐教师张云芳结合“气声转换”“真假音过渡”等技巧,带领观众学唱歌曲《大鱼》;手语课中,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手语教师高昕则介绍了特殊群体的视角,增进社会对该群体的理解。
“没有围墙的夜校”更主张“松弛感”,不仅学员可以学习,周边居民也可就近席地而坐,以旁听等形式感受;课程也更具互动性,学员和在场观众随时都有可能被授课老师“cue”到。“此前就关注过文化馆的课程,今晚我特地带孩子来这里学习,家长也可以听听课、唱唱歌。”市民林女士笑着说,下班后,她特地坐30多分钟的地铁赶到现场,感受文艺的熏陶。
课程很“听劝”
据了解,浙江省文化馆以深化“文艺赋美”推动全民艺术普及,不断发挥其在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发展中的积极作用。2023年,浙江省文化馆公益培训有了新突破,报名方式从先报先得的“抢号”到开放报名的“摇号”,课程内容从文化艺术类拓展到更加大众化的“生活美学+文化艺术+时尚技能”,教学形式从“你说我听”到互动式、沉浸式教学。2024年,该馆“自我加压”,推出“艺术自习室”及“文艺赋美”全民艺术学堂培训成果展演等公共文化服务新形式。
“下周我想上舞蹈课。”“课程很‘听劝’。”……“没有围墙的夜校”紧跟潮流,其课程表一周一换,由群众的手写建议来决定。“本周社交媒体上的流行热曲,很有可能就会出现在周末的夜校上。”浙江省文化馆艺术培训部负责人表示,内容好坏直接影响到群众或留或走,这要求馆员们做好功课,要足够灵活、吸引人。
没有围墙的夜校
武林路小舞台的“越动武林”、西湖文化广场的“城市开放麦”、清河坊历史街区的“盲盒音乐会”……浙江省文化馆正不断解锁公共服务新玩法,打破传统街头文艺演出的固定模式,结合先进的数字技术吸引更多年轻市民;连接新资源,通过沉浸式课程掀起全民享艺、学艺风潮。
在塑造“看得见的风景、听得见的声音、留得下的记忆”之余,“没有围墙的夜校”更希望以文艺为纽带,推动城市气质提升与全民精神共富。活动期间,西湖文化广场周边商场、餐厅的客流量明显增长。许多市民、游客在感受之余,会选择在商圈附近就餐、购物,带动了餐饮、零售等行业的消费增长。
“新时代的文化馆要做市民的文化加油站,做优质资源的整合者、优质平台的搭建者,通过全民艺术普及广泛提升群众的‘美商’,促进全民的精神富有。”浙江省文化馆馆长阮静表示,将坚持文化惠民,进一步创新精准化公共文化供给,让文艺不限于剧场、不囿于围墙;高度注重“供需适配”,更大力度实现优质文艺资源下沉和全社会资源激活,让文艺真正走到群众身边,切实增强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资料来源:《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