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在数字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价值与实践策略

发布时间:08-13 10:06 | 官网

陈政宇  

元宇宙、人工智能、虚拟现实、3D打印等前沿技术的蓬勃发展,为文化创意产业带来了深刻变革。数字文创产品作为科技与人文交织的结晶,正为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播开辟崭新路径,赋予其顺应时代的生命力和表现力。从《山海经》神兽的3D打印艺术装置到敦煌壁画的沉浸式虚拟体验,数字技术正逐渐打破时空壁垒,让千年文化以鲜活形态融入现代生活。这既是对文化基因的深度解码,也是对创新表达的持续探索。深入剖析传统文化在数字文创设计中的应用价值、现实挑战与实践策略,对于构建“科技赋能文化、文化反哺科技”的双向驱动模式、践行“两创”具有深远意义。

数字文创产品的特征

数字文创产品是以数字技术为载体,创造性融合传统文化资源与现代设计,形成的兼具艺术性、体验性与商业性的新型文化形态。其核心在于依托数字技术,实现文化内容的数字化呈现与互动传播。这类产品突破了传统实体文创的物理边界,构建起虚实结合的文化表达新范式。

在形式上,数字文创呈现多元形态。主要涵盖四大类型:数字艺术衍生品,如基于文物3D模型的虚拟工艺品;沉浸式体验,如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复现历史场景的应用;功能性数字产品,如融入传统纹样的智能桌面程序或App;数字版权藏品,如借助区块链技术实现文化IP的确权与流通。区别于传统文创,数字文创的特征在于其技术赋能的互动性、虚实融合的沉浸感以及用户参与的共创性。这些特征使其具备独特的文化融合性,能打通古今界限,对传统符号与现代设计实现重组;提供超越单向观赏的深度交互体验,让用户身临其境感受文化活态传承;突破实体限制,在虚拟空间实现高效多维传播;借助元宇宙和区块链技术,支持用户从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创作者,实现价值共享。

传统文化融入数字文创产品设计的价值与挑战

传统文化与数字文创的融合为文化保护、产业发展与用户体验带来了价值提升,可形成文化传承、经济增益与认知升级的良性循环。在文化传承层面,数字技术为濒危文化遗产提供了数字化保存与活化传播的双重保障。以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为例,这项国家级非遗曾面临传承断层的风险。有非遗创新团队通过三维扫描建立银饰纹样数据库,结合AI技术进行纹样创新设计,使传统工艺在数字空间得以完整保存并获得新生,成功将民族银饰传统纹样融入现代审美,并带动当地工匠就业。在产业创新层面,传统文化IP通过数字技术实现商业增值与市场扩容。如敦煌文创与科技企业联合开发的“九色鹿数字壁画”,采用“实物+增强现实内容”的复合形态,限量发行并通过区块链确权,不仅创造了收藏溢价空间,还拓展了文化消费场景。这种虚实结合的模式为文化产业提供了从单一产品到生态构建的升级路径,缔造了“内容数字化—IP资产化—产业生态化”的商业模式创新。在用户体验层面,数字文创产品可通过沉浸式交互满足现代用户的文化需求。如浙江自然博物院开发的增强现实科普文创项目,选取馆藏标本开发兼具趣味性与实用性的数字产品,用户可在学习、工作和娱乐中随时与文物互动,实现了文化体验的日常渗透。这种体验超越了传统实体文创的静态展示,使文化理解从“观看”转向“参与”,从“知道”深化为“体验”。

当然,尽管当前传统文化与数字文创的融合已形成多元主体参与、技术深度融合的发展态势,但同时也面临着内容同质化、技术成本高与数据安全性低等方面的挑战,需要进一步规范和优化数字文创市场竞争秩序,开发更加实用的技术,强化数字知识产权保护和数据安全,以构建更加健康有序的数字文创发展生态。

传统文化赋能数字文创产品设计的实践策略

文化IP的分层转译是重点。在物质层面,需要对文化元素进行可视化解析与特征提取。比如,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的数字化实践,通过解构其色彩体系、线条特征和构图规律,提炼出核心视觉要素并建立数字素材库,奠定了创新基础。在行为层面,重在文化实践与互动方式的现代转化。故宫博物院“纹以载道”展览,设计手势触发纹样变化的交互机制,让用户通过参与体验传统美学生成逻辑,实现了从被动接收到主动探索的转变。在精神层面,则需要聚焦文化价值的当代叙事。如敦煌“九色鹿”IP通过动画重塑故事,强调“扬善惩恶”的价值观,并在增强现实互动中设计用户帮助九色鹿逃脱的情节,实现了深层次精神共鸣。

技术沉浸式融合是手段。技术应用应服务于文化表达本质,构建“技术隐形、文化凸显”的体验场域。一方面,借助虚实场景叠加拓宽感知路径。敦煌九色鹿数字壁画设计中,用户扫描实体摆件便可激活莫高窟虚拟空间,看到壁画光影流动的复原过程,形成了“现实—虚拟—现实”的体验循环,提升了观众的文化认知。另一方面,利用多感官协同提升沉浸感与记忆度。如在视觉上运用光线追踪技术模拟时空光影,在听觉上结合空间音频技术,实现从单向观看到多感官感知的飞跃。

用户共创与动态传播是可持续动力。一方面,可搭建元宇宙低门槛创作平台,激活用户创造力。如金沙遗址博物馆与游戏平台合作,邀请玩家基于太阳神鸟金饰元素设计角色皮肤并进行社区评选,优秀作品被官方采纳,这种模式赋予了文化符号新表达。另一方面,需要强化个性化叙事,运用大数据与AI技术按需推送文化内容。如浙江自然博物院的增强现实科普系统按年龄段分层推送内容,显著提升了用户黏性与满意度,可引领文化传播向精准化、高效化迈进资料来源:《中国文化报》陈政宇系景德镇陶瓷大学博士后、景德镇艺术职业大学副教授;徐楠系景德镇艺术职业大学讲师。本文系2025年江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生成式AI驱动文创设计的范式转移研究——基于技术可供性与行为机制的质性探索”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5YS42)


学会概况

查看详情

联系我们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