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化投入更好地转化为脱贫产出

发布时间:06-30 11:26 | 官网

近日,扶贫题材电视剧《遍地书香》正在热播。该剧讲述了改革开放以来,驻村干部刘世成在椿树沟村文化扶贫、扶志、扶智的故事。该剧巧妙地以“文化扶贫”作为立意,阐述了彻底摆脱贫困就要多读书、多学文化的朴素道理。

党的十八大以来,扶贫开发工作呈现新局面,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坚持物质帮扶和文化帮扶两手抓、两手硬是重要一招。今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赴云南考察时强调:要坚持“富脑袋”和“富口袋”并重,加强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而文化扶贫正是扶智富脑的根本所在。从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到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再到“十三五”时期文化扶贫工作实施方案,一系列方针政策都将文化扶贫、文化建设作为激发农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途径。时下,距离实现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目标只有半年左右的时间,使命在前,目标催征,更需从精神文化领域寻找脱贫攻坚的动力源泉。

文化扶贫是一项系统工程。近年来,各地立足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采取文化下乡、教育投入、农技推广等多种举措,努力激发贫困群众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但正如文化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文化扶贫也应该具有多样形态。既要输送文化,帮助贫困群众增强脱贫本领,也要挖掘文化,通过文化遗产利用、文化产业发展等手段对当地文化进行合理保护开发;既要通过“科技惠农”“送戏下乡”等活动送上“立等可取”的文化大餐,也要通过数字资源共享、乡村文化站落地等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夯实“施之长远”的文化地基;既要传承乡村文化、留住乡愁记忆,也要抵御封建迷信、低俗文化侵袭,避免贫困地区成为“文化孤岛”,为早日脱贫致富提供良好氛围。

文化扶贫是一项人心工程,文化扶贫既要立足于传播文化知识,也要注重思想观念引导。从文艺演出到宣传展板,从节庆活动到乡村夜校,利用各种平台和载体宣传扶贫政策,树立脱贫信心,弘扬自强精神,破除不良习气,才能为文化扶贫注入灵魂,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让“弱鸟先飞”的梦想成为现实。

文化扶贫是一项实事工程。多措并举、多管齐下必须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脱贫动力,不能止步于“乱花渐欲迷人眼”“敲锣打鼓闹一阵”。服务均等化不等于同质化,政府、企业买单不等于群众买账。让文化扶贫、文化服务来一场“供给侧改革”,避免搞形式、走过场,问需于民、精准施策,方能让文化投入切实转化为脱贫产出。

文化扶贫是一项长期工程。从当下看,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一项不容拖延的政治任务。摘帽不是终点,而是美好生活的起点。有人说:物质上的贫穷解决了,还要解决文化上的贫穷,文化贫穷意味着随时可能返回物质贫穷。因此,文化扶贫不仅要立足于脱贫攻坚,更要着眼于乡村振兴;不仅要关注当下一城一地之得失,更要放眼未来,激发改善生活新动能,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这就要求在补短板、干急活的同时,建立文化服务的长效机制。加大教育投入力度,让穷孩子获得好发展,这是铲除“穷根”的关键;培养一支业务过硬的文化队伍,避免文化活动“雨过地皮湿”,才能保证文化供给永不断档;建立统筹协调机制,做好顶层设计,政府、市场、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将凝聚起优势互补的合力。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从使用网络平台开展公益线上技能培训,到直播带货助销贫困群众制作的工艺品,再到多个在线展览为远方的人们带来更普惠的文博服务,一系列新方式、新业态为文化扶贫带来了更多新的可能。根据贫困群众的个性化需要提供有针对性的文化产品,采取更有效的帮扶手段,创新实施更新鲜的服务项目,贫困群众必能不断提高文化水平,转变落后观念,提升发展能力,用双手创造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

来源:中国文化报

学会概况

查看详情

联系我们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