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北京:如日初升新动向
发布时间:05-28 13:39 | 官网
5月3日,为期4天的北京国际艺术博览会(以下简称“艺术北京”)顺利闭幕。北京今年的“五一”假日格外精彩,艺术北京作为强劲助推力使得春日的北京焕发生机。已经走过14个年头的艺术北京,在主办方全方位的优化升级和创新之下如日初生,取得骄人成绩。
本届博览会规模全面升级
本次艺术北京是自创办以来规模最大的一届。从占地面积来看,场馆实际面积已达3万平方米。从参会者数量来看,本届博览会吸引来自20个国家和地区共190余家机构参与,参展单位包括画廊、机构、媒体等,年增长率达到20%。从参展作品的品类来看,商品覆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中国清代首饰等老物件的展示到当代中式图案纹样拼接衍生品,从具有升值潜力的艺术品原作到愉悦自身的时尚玩偶商品,在博览会中,人的衣、食、住、行皆尽涵盖。
从消费者的消费表现来看,150元的门票没能降低人们的热情。截至闭幕前几小时,场馆内外人头攒动,参展商品供不应求,甚至出现“抢货”“扫货”的现象。根据莫知(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旗下艺术品线上交易平台浪花志的统计数据显示,本次博览会共接待游客12万人次,最高单价成交额为500万元人民币。售价区间在3万元至5万元的产品最受大众欢迎,现场购买3件以上作品的买家比例增长显著,反映出我国目前艺术品市场的购买力结构正日趋稳定。
多元化经营新模式频现
艺术北京的创始人董梦阳先生开创性地提出价位分级理论,即本次参展作品被分为10个价位档次,这一举措不仅能拉动艺术品市场的收益,还能供消费者更快地选择到适合自己的商品。例如展位中的刺绣抱枕、印花手袋等物品因耐用、美观、实惠而受到欢迎,参展期间被消费者哄抢。而如油画、摄影作品、精美画册等专业性强且较为昂贵的商品则受到如顾长卫、徐锦江等知名人士的青睐。
不同于以往的艺术展仅限于线下运营,今年的艺术北京开展线上同步拍卖专栏,借助阿里集团和浪花志等网购平台实现线下观展、线上购买的经营新模式。组合式的销售方法能长期满足供求双方的实际愿望,形成互利共赢关系。仅以浪花志反馈回来的数据为例,其线上商城每日流量在博览会期间激增4倍,每日成交额超过30万元。接受的订单已经排到今年9月份,有效缓解了生产方的成本压力。
博览会逐渐担当大众美育
主办方今年注重把握展品的美的属性。博览会注重吸纳知名艺术家的作品和荣获国际大奖的艺术作品,还联合我国最高艺术学府的师生参与展览。例如有毕加索、贾科梅蒂、达利、门迪尼等已故的西方艺术大师的作品,还有我国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师生近期创作的具有本土性的艺术作品。如山西籍艺术家李晓林先生的矿工主题的版画作品。通过艺术北京的巨大影响力,让观众在看展购物的同时熏陶艺术品位,培养美的感觉。
主办方今年更注重展览的思想深度和公众开放性。在延续往年相对成熟的四大板块之外,今年的艺术北京还增加了3个特别项目,它们分别为版画专题展“版画的魅力”,摄影专题展“于无声处”,国际前沿艺术专题展“视界!世界”等。这3个专题展以相对新锐的、学院派的艺术作品引导观众思考当代艺术。同时,博览会面向公众开放了7场专题论坛,使得业内外人士有机会近距离地接触艺术发展现状,共同建构艺术未来趋势。
“00后”成博览会消费主体
博览会的市场策划明显倾向于青年艺术家和艺术爱好者。会场张贴字样为“青年艺术集结号”的巨幅海报,并针对性地设置了若干自由互动区域。在浪花志提供的一系列数据中,青年群体的表现出人意料,可圈可点。一方面是青年创作家的作品销售量喜人。另一方面“00后”群体的购买力显著上升。这一现状展现出新青年对艺术品价值的认可,以及艺术作品在青年群体中存在的巨大市场潜力。
年青一代的艺术嗅觉更为敏锐,他们普遍对生活有着美学要求。从年轻人追捧的展位特征来看,他们更乐于接受时尚的、设计感强的、有强烈态度和风格的艺术作品。例如年轻人在意大利设计师亚历山德罗·门迪尼的经典作品《普鲁斯特椅子》前长久驻足,该作品富有张力的造型和明快热烈的色彩符合青年群体的审美倾向。相反,刻意迎合市场的作品却少有人问津,例如在展会中出现不少样式雷同且制作粗糙的雕塑作品,它们受欢迎的程度远远不如可爱的手办玩偶,没能赢得具有一定审美判断力的青年群体的芳心。
来源: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