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音乐”维护文化安全使命探索

发布时间:09-11 10:28 | 官网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既重视传统安全,又重视非传统安全,构建集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等于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

就国家主权意识来讲,文化安全对外确保文化主权神圣不可侵犯,对内保障公民文化权益,防范和抵制不良文化渗透。“环境音乐”维护的文化安全,同样包括维护音乐文化主权的安全,事关音乐文化身份的独立自主与对外联系、统一与多元、稳定与变化。

“环境音乐”为何能、如何能维护文化安全?这是一个既老又新的话题。德国汉学家卫礼贤在西方话语场宣扬孔子的礼乐理念,认为中国音乐是有机生活的一部分,以音乐塑造人心;美国作曲家约翰·凯奇受东方哲学文化影响创作“无声”的《4’33”》;英国环境音乐作曲家布莱恩·伊诺在北京日坛公园制作为“都市发声”计划创作的声音装置;我国音乐教育家谢嘉幸提出“让每一个孩子都会唱自己家乡的歌”……显示出无论古今中外,“环境音乐”都承载着文化价值和文化使命。

本文探讨新时代“环境音乐”承载的文化价值,并探索“环境音乐”担负文化安全使命的路径,以期更好助力“环境音乐”立德树人实践。

(一)承载文化价值:

新时代“环境音乐”的重要意义

1.“环境音乐”培育人生价值观

作曲家借助作品创作体现价值观,如《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唱支山歌给党听》《我爱你中华》《祖国,慈祥的母亲》《这就是我的祖国》《祖国颂》《骏马奔驰保边疆》等。

传播者通过作品传播传递价值观。“环境音乐”可以在家庭成员间传承和传播,如音乐世家、傅雷家书等,做好家庭工作,有利于抓住青少年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环境音乐”在学校的传播很频繁,如在校园广播的传播。“环境音乐”在社会的传播也很广泛,如在广场音乐、商场音乐、娱乐场所的传播等。这些传播都在不同程度上传递着作品的价值观。

接受者依托作品鉴赏印证人生价值观。首先,接受者根据价值观选择作品,既希望深入人心,也希望打动人心,此谓“走心”;其次,鉴赏者一旦选择了审美对象,便是在与创作者进行三观对话,此谓“交心”;最后,那些充满正能量、富有生命力、具有高水平的作品,会更多地进入接受者的视野,此谓“随心”。

2.“环境音乐”陶育文化安全观

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

“环境音乐”是人们能够经常听到的音乐,很多正能量的“环境音乐”具有深入人心的力量,当其偶尔出现在体育、外交等特殊环境时,坚定文化自信、陶育文化安全观的作用就表现得更加明显。

体育“环境音乐”传播,显示音乐有“国格”。如我国运动员在国际赛场集训,听到播放中国国歌,就会暂停训练、整理仪容、行注目礼。涉外场合的“环境音乐”,显示音乐有“国标”。如郎朗在白宫演奏钢琴曲《我的祖国》,表达深深的爱国情怀。

3.“环境音乐”涵育生态文明观

“环境音乐”作品对生态环境越发关注。英国伊诺的“氛围音乐”、法国阿达利的“噪声音乐”、瑞士班得瑞的“山林音乐”、我国罗小平的“环保音乐”与张建国的“生态音乐”等,日渐优化了音乐创作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环境音乐”作品对生态环境的不断关注,可以持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深入人心。

(二)担负文化安全使命:

新时代“环境音乐”的路径探索

“环境音乐”传播“中国声音”、讲述“中国故事”、传达“中国意志”、彰显“中国精神”,需要不忘本来走正道、吸收外来看门道、面向未来有说道、来来往往品味道。

1.不忘本来走正道

“环境音乐”活态传播民族音乐精品,利于有效传播中国声音。这既要向国内民众进行“陈述”,也要向国外受众进行“转述”。

“环境音乐”承担着对内“陈述”和对外“转述”中国声音的双重使命。运用“环境音乐”弘扬中国文化,就要主动把“中国声音”说出去,以便让不同的文化受众听得到、听得懂、听得久。颇具中国民族特色的中国“声内容”,若能借助多种“声形式”,经过多维“声陈述”,定将实现中华民族音乐多重“声担当”。

2.吸收外来需老道

“环境音乐”多态传播世界音乐精品,这既要体现世界音乐的“异彩”,也要彰显中国音乐的“和合”。

“环境音乐”反映着对待外来音乐“和而不同”和“异曲同工”的包容气度。那些利于传达中国故事的外来音乐作品,更该成为我们的“环境音乐”。若域外“声说道”音乐内容,能经域内“声通道”音乐平台,扬和合“声同道”音乐意象,定将实现世界民族音乐多位“声共振”。

3.面向未来有说道

“环境音乐”恒态传播社会音乐精品,利于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这既要展现昂扬的精神风貌,也要追求高超的艺术水平。

“环境音乐”承担着展现昂扬的精神风貌、追求高超的艺术水平的双重任务。广大音乐工作者需要继续努力,让“环境音乐”取得丰硕成果,展现新气象新面貌,让主旋律更加响亮,让正能量更加强劲,为人民提供丰富精神食粮,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魅力。

4.来来往往品味道

“环境音乐”动态传播人文音乐精品,利于传播中国精神。这既要向外呈现中国音乐的“原味”,也要向内呈现世界音乐的“异味”。

“环境音乐”承担着探索“环境中的音乐效能”和“音乐下的环境效应”的双重使命。音乐作为一种有声环境,生成、改变、活化了人文生活环境;环境作为一种动态背景,承载、演绎、传承了人文生态轨迹。“环境音乐”视域下的“声文化”建设,在新时代担当起特殊文化使命。“环境音乐”借助弘扬主旋律、活化民族文化,承担着政治文明建设扩音器的功能;借助“文旅搭台、经贸唱戏”的氛围,承担着经济文明建设效果器的功能;借助“中华大家唱”“我爱家乡戏”等活动,承担着社会文明建设调音台的功能;借助景观音乐、生态音乐的模式,承担了生态文明建设调色板的功能。优化环境音乐,有利于推动我国新时代“五位一体”建设进程。

“环境音乐”作为特殊的“声态”文明现象,在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传达中国意志、彰显中国精神方面产生“声态”能动作用。“环境音乐”工作者、世界民族音乐工作者、音乐人类学者等新时代文化建设者,借助“环境音乐”作品创作、传播、接受、评价等文化活动,消减文化霸权对世界和平和安全以及世界文明健康发展形成的巨大威胁,用音乐的语言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把中国优秀经典分享到世界,展现文化自信。资料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张建国系南昌航空大学音乐学院教授、硕导,军民融合与航空发展研究院研究员。本文是2020年教育部高校人文艺术学规划一般项目《“环境音乐”文化使命研究》(课题编号20YJA760100)阶段性成果;江西九江市农业科学院技术开发项目《环境生物音乐生态产业实证研究》(课题编号:HK202215021)阶段性成果。]


学会概况

查看详情

联系我们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