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之花在世界文明百花园绚丽绽放
发布时间:10-28 13:39 | 官网
本报记者 王添艺
75年砥砺前行、沧桑巨变,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和旅游业发展的脚步从未停歇。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外文化和旅游交流合作新格局不断完善,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愈发彰显。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以艺通心、以旅会友,为世界文明发展进步作出新的历史性贡献。
大国外交,扬中华气韵
“中国非遗真的很了不起。”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期间,伊拉克记者哈米德·马赫迪·法拉吉体验北京风筝制作技艺后说。当亲手制作的风筝腾空而起,哈米德·马赫迪·法拉吉连连感叹:“风筝虽小,但意义重大。透过这只风筝不仅可以看到中国文化的底蕴,也让世界感受到中国在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方面的能力与决心。”
文化是国家、民族强盛的有力支撑,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下,对外文化和旅游工作成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主席亲自部署、推动,发出了实施亚洲旅游促进计划、开展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促进“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人文交流等重大倡议,提出了举办中法文化旅游年、中俄文化年、中西文化和旅游年等重大举措,出席金砖国家文化节、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欢迎宴会和文艺演出等重要活动,为斯里兰卡、河内、阿斯塔纳等中国文化中心揭牌,向第五届“阿拉伯艺术节”、首届“良渚论坛”、第14届中美旅游高层对话开幕等致贺信、致信。
以艺通心,更易沟通世界。一场场精彩的文艺演出、一件件精致的非遗展品、一项项重量级的合作倡议,生动展现了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感召力、国际传播影响力,树立了历史底蕴深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的文明大国形象,迈着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昂扬步伐,搭建中外文化和旅游交流合作平台。
开放格局,展大国担当
2023年12月3日,习近平主席向首届“良渚论坛”致贺信时强调,相互尊重、和衷共济、和合共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正确道路。
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中华文明从历史长河中走来,结出全球文明倡议的时代硕果,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和谐共处、相互成就,促进各国人民出入相友、相知相亲。
“如果没有中国始终如一的帮助,我们不可能重见巴米扬的昔日辉煌。”阿富汗考古局学者穆罕默德·阿里·胡赛尼·亚尔介绍,巴米扬山谷多年前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财富。许多国家都曾帮助我们考古、修复遗址,但都因为各种原因离开了,只有中国的专家和我们一起坚守。”穆罕默德·阿里·胡赛尼·亚尔说,“中国让我看到一个大国的担当和气度。”
多年来,我国已与159个国家签署文化和旅游合作政府间文件,累计签署的文化交流执行计划800余个,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共同创建丝绸之路旅游城市联盟、丝绸之路国际剧院联盟等合作平台,金砖国家文化部长会议、二十国集团旅游部长会议等16个多边交流合作机制稳步运行。
截至目前,我国在全球设有49家海外中国文化中心、20家驻外旅游办事处,常态化举办各种文化交流活动,推动各国人民在日常生活中与中国相知相亲。此外,文化和旅游部在香港设有亚洲旅游交流中心,在台湾设有海峡两岸旅游交流协会台北办事处、高雄办事分处,持续深化与港澳台的交流交融。
成就品牌,邀四海宾朋
今年2月,当《春节序曲》的经典旋律在澳门大三巴牌坊前广场响起,2024年“欢乐春节”系列活动拉开帷幕。近500场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在全球近100个国家和地区火热开展,让春节成为万众瞩目的“世界时刻”,将和平、和睦、和谐等中华文明理念,家庭和睦、社会包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全人类共同价值传递给世界。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多年来,文化和旅游部精心培育打造“欢乐春节”、“茶和天下”·雅集、“天涯共此时——中秋节”全球联动、“中国故事”讲座、“发现中国之美”、“艺汇丝路”、“你好!中国”国家旅游形象系列推广活动等文化和旅游交流品牌,品牌覆盖面不断拓展,影响力持续提升。
“活动的形式越来越丰富,体验感十足,更多中国文化元素和中国城市、乡村进入活动视野。”20年来,法国青年昆汀参加了巴黎中国文化中心举办的很多品牌活动,见证了中国文化和旅游交流品牌的成功之路,“这些活动让法国人对中国的了解更生动、更全面、更真实,而且很多展览、讲座都与法国文化进行了结合,理解起来很轻松、也很亲切。”
创新表达、贯穿全年、融入生活,一系列文旅活动加深了中国与世界的友谊,借助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现代载体,用外国民众容易接受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邀约四海宾朋听中国之音、品中国之味、赏中国之美。
便利游览,促相知相亲
今年上半年,全国各口岸入境外国人1463.5万人次,同比增长152.7%。外国游客扎堆来华,“中国行”火出新高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旅游业发展步入快车道。中国已成为国际旅游最大客源国和主要目的地,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共享中国发展成果。
“我们来中国,入境通关只用了几分钟。”俄罗斯青年尼基塔对中国全面实施的外国旅游团乘坐邮轮入境免签政策称赞不已。单方面免签、互免签证、144小时过境免签……不同形式的免签政策让中国的“朋友圈”越来越大。
与“高人气”相适配的,是旅游场所更便利的设施和更便捷的服务,让外国游客来华旅游更加“丝滑”。为了纾解外国游客“买票难”问题,许多景点保留了人工窗口购票服务,扩大认可使用的身份证件范围,一些常年预约空余量较大的景区,也在有关部门的推动下取消预约制度,尽可能减少游客的个人信息采集。多语种标识及导览设施覆盖更多旅游场所,“大额刷卡、小额扫码、现金兜底”的多元化支付方式让入境游客支付更加便利。
软硬件设施不断升级,入境旅游曾经的“堵点”已转换为引客“亮点”。涵盖不同业态的文旅体验线路层出不穷,满足入境游客日趋多元化、个性化的出游需求。全球游客相约中华,自由地行走、友好地相交、自然地靠近,感受新时代真实、美丽的中国。(资料来源:《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