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服务共同体的实践样态与路径
发布时间:05-15 18:12 | 官网
韦东增 王静宜
“十四五”以来,广东、浙江和陕西等地深入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共同体建设,采取多元主体协同、数字化深度赋能和城乡资源均衡配置等创新实践,在促进全社会公共文化资源融通和服务协作上做出了引领示范。
公共文化服务共同体建设的实践形态
广东、浙江、陕西三地的公共文化服务共同体建设,分别从资源整合、技术赋能和城乡一体三个维度探索形成了具有理论突破性的实践形态。
多元主体协作型共同体。广州公共文化服务共同体建设以项目制为抓手,以构建公共文化服务新生态为目标,持续推动优质文化资源共建共享。一是跨界聚能,整合优质文化资源池。积极组织政、产、学、研、媒等主体深度参与基层公共文化共同体试点项目库,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企业闲置空间等场景中引入艺术机构、文创企业,形成“政府出资源、社会出服务、群众享成果”的服务模式,促进公共文化设施、项目、人才的跨行业、跨部门共享。二是四级联动,贯通需求服务链。依托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体系、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纵向载体,构建市、区、镇街、社区四级联动机制,开展“繁星行动”文旅志愿服务、“向美而行”公共文化产品配送等服务项目,采取“群众点单——政府派单——机构接单——群众评单”的闭环管理机制,贯通需求导向的服务链条。
智慧共享型共同体。浙江公共文化服务共同体建设以数字技术为驱动,跨区域、跨领域整合线上线下优质文化资源,系统开展一站式、一体化服务供给。一是数字强基,筑牢智慧服务矩阵。依托“浙里文化圈”浙里办和微信小程序,整合图、文、博、美、科、体等优质文化资源,搭建全流程智慧服务网络,形成百姓看书、观展、演出、艺培等惠民场景,显著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水平。二是数据画像,精准供给文化餐。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形成基层群众文化需求画像,动态优化文化供给清单,针对特殊群体推出“银龄数字课堂”“非遗数字导览图”等服务项目,精准满足基层群众分众化、品质化的文化需求。三是场景融合,拓展文化生活圈。创新“嵌入融合型”服务模式,将数字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模块嵌入旅游驿站、银行网点、商业综合体等场景,拓展“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服务触角,让技术红利转化为群众可感可及的文化获得感。
城乡融合型共同体。陕西镇坪县紧密型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共同体建设以分层治理为重点,以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发展为目标,形成具有西部县域特色的实践样板。一是纵向穿针,织密城乡服务网。通过建立“县级总中心——镇级分中心——村级联合子中心”三级组织体系,由县级党委统筹28个公共文化单位,镇级负责资源调度,村级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将图书馆、文化馆、非遗馆等纳入统一调度平台,形成“中心吹哨、部门报到”的跨层级协同机制,打破城乡公共文化设施“条块分割”格局。二是送种并举,激活文化内生力。一方面,依托群众需求调研编制“点单式”服务清单,通过“线上点单、线下配送”推动图书借阅、非遗培训等67类服务直达158个村社:另一方面,挖掘巴山唢呐、陕南花鼓等本土文化资源,培育42支群众文化社团,推动“政府送文化”与“群众创文化”深度融合。
公共文化服务共同体建设的发展路径
为深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共同体高质量发展,须深化协同治理机制、强化数字精准赋能、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完善社会力量参与机制,构建政府主导、技术驱动、基层创新、社会协同的公共文化服务共同体建设新范式。
强化顶层设计,构建多元协同治理机制。制定公共文化服务共同体指导纲要,推动文化与教育、科技、旅游等领域政策衔接,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明确政府、社会、公众等多元主体权责,将共同体建设项目纳入地方政府考核体系,强化财政资金对基层共同体建设的长效支持。构建分级分类的公共文化服务共同体建设标准,重点针对城乡差异、区域差异,制定资源整合、服务配送、效能评估等质量指标,形成覆盖设施布局、内容供给、技术支撑、监督反馈的全链条标准体系,保障公共文化服务可及性与公平性。
深化数字赋能,打造智慧服务新生态。整合公共文化云平台资源,优化对接流程和标准,以云端存储和数据互联方式,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一站式”资源检索和“一键式”服务点单。创新“数字+场景”融合应用,在社区、交通枢纽、商业综合体等场景布局“文化微终端”,构建“15分钟数字文化生活圈”,切实增强群众文化参与感与体验感。
推进融合发展,激发基层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立城乡优质文化资源双向流动机制,支持城市文艺院团、高校与乡村结对共建,通过“订单式”服务配送、“共创式”IP开发等合作模式,筑牢城乡融合发展的精神纽带。强化基层文化自治能力,推广社区议事会、乡村文化理事会等协会组织,通过制度化渠道吸纳群众参与基层文化治理。培育“文化专员+乡土能人+志愿者”基层文化人才体系,建立“选拔——培育——赋能”全链条机制,定向招募、结对培养文化专员,激活基层文化能人传帮带作用,以积分兑换、荣誉表彰激励志愿者参与公共文化服务。
健全激励机制,构建社会力量参与新格局。建立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白名单”制度,以税收减免、项目补贴等激励手段,鼓励企业、基金会、社会组织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文化服务联盟、公益创投等形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引入群众满意度评估指标,将评价结果与资金分配、项目调整挂钩,倒逼服务提质增效。打造跨区域经验交流平台,常态化举办全国公共文化服务共同体建设论坛,共享地方创新经验,形成“地方创新——区域联动——全国推广”的经验推广路径(资料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单位: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长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