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山县文化馆:用实干与创新推进文化惠民
发布时间:06-30 11:16 | 官网
周 洁
晨光熹微,社区广场上的腰鼓队已敲响欢快节奏;夜幕降临,乡村文化礼堂内戏曲声婉转悠扬……在浙江省衢州市常山县,这样充满烟火气的文艺场景随处可见。近年来,常山县文化馆紧扣群众文化需求,通过扶持文艺团队、壮大志愿者队伍、培育乡村文化品牌等举措,让文化发展成果惠及千家万户。
近年来,常山县文化馆推出了丰富多彩的全民艺术普及公益培训课程。针对文艺爱好者开设舞蹈、声乐、戏曲等12类课程,邀请专家开展专题讲座30余场,通过“理论授课+现场指导”的方式,累计培训文艺骨干2000余人次。常山县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党委书记、局长杨志国说:“我们经常带着艺术骨干赴各乡镇开展‘村舞’‘村歌’指导活动。通过现场示范、互动教学等方式,培养乡村文化能人,培育群众文艺团队,提升群众文化素养。近年来,轻青年舞团、宋诗之河话剧团等团队在省市级舞台上屡获佳绩。”
反映胡柚产业的歌曲《U果飘香》《U见常山》、展现宋诗文化的舞台剧《梦回招贤》、舞蹈《担山》《三衢·却山行》……常山县文化馆设立了“文艺创作孵化基金”,每年投入专项资金,鼓励团队围绕当地文化推出原创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在本地演出中反响热烈,还多次登上国家级、省级舞台。
常山县文化馆还以打造乡村文化品牌为抓手,深挖本土文化资源,打造“宋诗之河”文化节等具有特色的乡村文艺品牌。这些乡村文艺品牌不仅成为展示常山文化的窗口,更带动了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了乡村振兴。常山县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常山县文化馆精心打造了“文化走亲”“文艺赋美”“乡村美育课堂”“村晚”“周末艺苑”等文艺品牌,年均举办艺术交流、展示展演超70场,开展“送戏下乡”活动年演出场次突破300场。其中,“文艺赋美”工程与“乡村美育课堂”作为文化惠民的特色载体,成为激活城乡文化活力的重要引擎。
在“乡村美育课堂”品牌建设方面,常山县文化馆在乡村文化礼堂开设书法、绘画、声乐等美育课程,邀请专业老师授课,让乡村的孩子在家门口就能接受艺术熏陶,激活了乡土文化的内生动力,让乡村文化焕发新活力。在开展“文艺赋美”工程方面,常山县文化馆精心策划文化主题活动,打造特色精品文艺地标;围绕节日、节气开展非遗展演、宋服走秀、亲子文艺擂台等,以“手工体验+文化竞答”形式解锁美育新场景。
常山县文化馆针对不同人群,定期开展志愿者专项培训,打造“夕阳红文化使者”“青年文化先锋”“展馆联盟文化讲解员”等志愿团队,目前有注册志愿者1200余人。他们在全民艺术普及周等活动中担任讲解员,带群众了解文化馆,体验数字化场馆,还在公益培训课堂辅导热爱文艺的群众排练各类精彩节目。常山县文化馆以志愿服务为纽带,凝聚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推出志愿者参与活动可累积兑换剧院演出观看名额、省市专家提升培训名额等举措,激发群众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
“在打造文艺赋美的精品点位过程中,志愿者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协助布置展览、维护现场秩序,并上台互动演出,让更多人领略到常山之美。”常山县文化馆相关负责人说。
业内专家认为,从文艺团队的蓬勃发展,到志愿者队伍的温暖奉献,再到乡村文化品牌的百花齐放,常山县文化馆通过在志愿服务、群众文艺团队建设、乡村文化品牌打造等方面持续发力,尤其是在文艺赋美的精品点位打造和乡村美育课堂培育上精准施策,用实干与创新持续推进文化惠民(资料来源:《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