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探究
发布时间:06-30 11:17 | 官网
林 妍
乡村文化是乡村居民在长期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创造、积累并传承下来的文化财富,它集中反映了乡村特定的自然环境、社会结构、经济形态,集中体现了村民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承载着乡土记忆,是维系乡村社会秩序的重要力量。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乡村文化振兴有利于推动社会进步,促进乡村经济发展。21世纪以来,数字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层出不穷,深刻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为乡村振兴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借助数字技术,可以推动乡村文化保护、传承、创新,让乡村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数字化对乡村文化振兴具有重要作用。一是扩大乡村文化传播范围。通过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等多样化渠道打破乡村文化传播的地域限制,可将乡村文化传播到更广泛的地域和人群中,大大拓展其传播范围,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乡村文化。二是创新乡村文化表现形式。将乡村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转化,以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呈现出来,可全方位、多维度展示乡村文化。借助数字技术,如三维扫描和虚拟现实技术,创建乡村文化数字化展厅,可让人们身临其境地体验乡村文化,推进乡村文化的创新发展。三是推动乡村文化产业发展。发挥电商平台作用,不仅可拓展销售渠道,增加农产品销量,提高农民收入,也可吸引企业投资和合作,扩大乡村文化产业规模,促进乡村经济增长。四是增强乡村文化保护力度。采用数字化采集、拍摄、扫描等手段,对乡村文化进行全面记录和存储,可提高保护工作的精准性和效率。五是提升乡村居民文化素养。发挥数字化平台作用,可为乡村居民提供丰富、优质的文化教育资源;利用数字化手段,可展示乡村文化的魅力和价值,激发乡村居民传承乡村文化的意识和弘扬乡村文化的积极性。
数字化赋能乡村文化振兴要不断探索实践路径。一是夯实数字设施基础,探索乡村文化传播新途径。利用数字技术助力乡村文化振兴,需要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乡乡通5G”目标的实现,提高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缩小城乡差距。具体而言,其一,要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拓展农村地区光纤网络覆盖范围,逐步消除网络盲点,提高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在农村的覆盖率,确保乡村地区拥有高速、稳定、便捷的网络服务;发挥卫星通信技术作用,使偏远的农村也能享受基本的数字通信服务;逐步探索开展5G和千兆光纤网络建设,建设一张覆盖面积广、运行速度快的高质量网络,确保各类信息在不同领域、不同地域的高效流通,逐步消弭“使用鸿沟”。其二,要建立文化惠民数字平台。为村民提供线上文化活动预约、文化培训课程报名、文化场馆参观预约等多种服务,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便捷性和可及性;构建和畅通与公众交流的平台,使之可通过平台积极分享和推广自己喜爱的数字文化产品,并立足移动终端“小屏”数字文化内容的个性化、多样性需求,引导村民在“大屏”“小屏”跨屏互动中共同推动乡村文化数字化建设迈上新台阶。其三,要提升数字设备配备水平。设立乡村文化站、农家书屋,并加强基础设施配置,包括电脑、投影仪、电子显示屏等,为开展乡村数字文化活动、乡村数字文化培训提供硬件支持。比如,以5G和千兆网络建设为基础,打造数字乡村云平台,实现乡村治理信息“一屏总览”“一屏统管”;开发微信小程序,随时随地为居民提供服务,推动形成“指尖上的乡村共同体”。
二是构建数字文化场景,开发乡村文化体验新模式。数字技术能够突破时空限制,为乡村文化资源的深层次挖掘、全方位呈现提供支持,推动乡村文化在数字时代重焕生机。其一,要充分运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打造沉浸式的乡村文化体验场景。比如,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对乡村布局、建筑风貌、民俗活动进行数字化建模,人们使用相关设备,就能身临其境般漫步在古村落的石板路上,欣赏沿途美景,参与热闹非凡的民俗庆典,感受乡村文化的魅力。利用增强现实技术,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即可重现农耕场景,观看农业生产全过程,感受乡村历史的厚重。其二,要开发线上线下、虚实结合的乡村文化体验。线上举办乡村文化节,借助微信、微博、抖音等平台加大宣传力度,吸引游客关注,采用直播的方式展示乡村文化,开展农产品展览销售等活动,吸引网友参与互动。线下同步开展实地体验活动,吸引游客前往乡村,现场观看乡村文化表演、品尝当地美食、体验乡村生活,提升乡村文化的影响力。
三是培育数字化人才,激发乡村文化振兴新活力。数字化人才是推动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新引擎,能够为乡村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支持。培养数字化人才有助于推动乡村文化传承创新,带动特色农产品销售,促进农民增收。对此,其一,要创新培养模式,提升人才素质。充分发挥互联网平台作用,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养方式,线上以直播、视频网课的方式讲解数字文化知识、开展数字文化技能培训,突破时空限制,方便学员随时随地学习。线下开展实践教学,进行实地考察、项目实训等,提高学员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采用案例教学,收集整理国内外乡村数字文化发展的成功案例,组织学员进行探讨、学习、借鉴。还可以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开展讲座,进行经验分享,开阔学员的视野,激发其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其二,要搭建平台载体,促进人才集聚。在乡村地区建立数字化人才培养孵化基地,为人才培养提供创新创业孵化、资金技术支持、市场宣传推广等服务,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在乡村实干奋斗,形成人才集聚效应。还可以举办乡村数字文化创新创业大赛,为人才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入乡村数字文化产业发展,促进优秀项目落地实施。其三,要优化发展环境,留住优秀人才。完善政策支持,加大资金投入,优化乡村交通、医疗、教育等基础设施建设,为乡村数字化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和居住环境,打造一支规模宏大、水平高超、素质优良的乡村数字化人才队伍,深度激发乡村文化振兴的活力。
四是助力非遗保护传承,守护乡村文化发展根脉。乡村是许多非遗的发源地,承载着人们的历史记忆,闪烁着劳动人民的智慧。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城市化的推进,一些非遗项目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面临失传危机。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为非遗保护传承带来了新的机遇,我们要有效利用数字技术开启非遗保护传承的新征程。一方面,开展非遗的数字化记录与保存。利用三维建模、3D扫描、高清摄影摄像等方式改变传统非遗记录方式,使非遗项目突破文字记载、低像素图片拍摄和录像等方法的限制,更加全面、生动、形象地呈现在大众眼前。比如,运用三维扫描技术对乡村某一传统手工艺品进行机器扫描,精确建模,以完整保存其形态、纹理等诸多细节,为人们深入研究非遗提供丰富素材。另一方面,推动非遗创新发展。数字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激发了非遗的创新活力。利用数字设计软件,发挥想象,可推动非遗元素有机融入现代产品设计中,开发具有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的文创产品。比如,在现代服装、饰品设计中融入传统刺绣图案,能够以更加新颖的创意和形式打造独具特色的时尚品牌。发挥互联网作用,将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等制作成动漫、漫画、游戏等丰富多样的数字化产品,能够吸引更多年轻受众,让非遗以新面貌呈现在大众面前。
数字化技术在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和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数字化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经济发展是顺应时代发展、满足群众需求的必然选择。我们需要通过政府、学校、企事业单位、社会各界联手,共同描绘一幅乡村经济繁荣、文化兴盛、人人安居乐业的美好画卷。展望未来,数字化技术将持续赋能乡村文化振兴,推动乡村建设成为人们向往、期待的美好家园(资料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单位:海南政法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