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企业文化建设路径探析
发布时间:07-28 13:19 | 官网
范保珠
企业文化反映了企业经营发展的价值理念和目标追求,是激发企业创新活力的重要因素。企业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主体之一,必须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在经济数字化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双重驱动下,新质生产力成为影响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其内涵涵盖了智能化技术应用、绿色低碳生产模式、知识资本创新等多维度的生产力跃迁。与此同时,传统企业文化建设面临重大挑战,包括科层制组织文化与扁平化创新需求的矛盾、风险规避思维与试错迭代要求的冲突、短期绩效导向与长期技术积累的错位等。在此背景下,创新企业文化建设不仅是管理优化的选择,更是适应先进生产力的必然要求。
价值导向、组织韧性、引力场域
新质生产力以知识密集性、动态适应性和系统协同性等为主要特征,其发展依赖于生产要素的创造性重组与价值网络的生态化演进。企业文化建设通过塑造认知框架、行为范式和制度安排,为新质生产力的生成与演化提供有力支持,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构建创新生态的底层逻辑,树立引领企业发展的正确价值导向。新制度经济学指出,文化作为非正式制度,通过降低交易成本促进技术创新。但传统交易成本理论未能解释知识经济中的创新涌现问题,对此,我们需要引入认知科学视角:一是认知框架构建。企业文化的价值体系为员工构建“认知框架”,如特斯拉的“第一性原理”思维塑造突破性创新认知模式。这种框架将个体认知从路径依赖中解放出来,加快了隐性知识的显性化传播速度。二是意义建构机制。具有“成长型思维”的企业会将失败视为学习机会,其创新力必然比传统的固定型思维企业强。三是双元学习循环。探索式学习与利用式学习的动态平衡需要用企业文化来调节。以3M公司为例,其所倡导的“15%规则”实际上构建了制度化的双元学习结构,进一步优化了企业的创新资源配置。
助力企业重构核心能力,增强企业组织韧性。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揭示,新质生产力要求组织具备持续重构核心能力的“动态能力”,如果将企业发展比作生物进化过程,文化在这一过程中扮演了基因编码器(赋予企业类似生物体的自组织能力)、变异选择器(作为选择标准决定优胜劣汰对象)和协同耦合器(增强系统耦合度)的重要角色,对增强企业组织韧性发挥了重要作用。基于此,我们可以明晰构建文化驱动的CAS模型的路径:文化基因—主体交互—环境适应—能力重构,从而为正确发挥企业文化功能提供实践参考。
发挥人才磁场作用,构建知识资本聚合的引力场域。优质的企业文化能够发挥人才虹吸效应,吸引高精尖人才汇聚。如特斯拉发出了“加速世界向可持续能源转变”的宣言,吸引了一大批人才聚集。结合历史与现实来看,具有明确价值主张的企业,高端人才保留率远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知识溢出效应的创新提升作用也更显著。
将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融入企业愿景与使命
做好企业发展使命愿景规划。愿景是得到所有企业员工认可并为之奋斗的未来发展方向和发展前景,是企业发展战略规划的宏观表达;而企业使命对应的是具体的经营发展计划,揭示了企业长期发展要实现或达到的目标。要真正实现以企业文化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就必须将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融入企业愿景与使命中,使其成为全体员工的共识与内在驱动力。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背景下,企业要有破旧立新的决心和勇气,以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审视企业发展战略并予以完善,不断推动企业使命愿景规划与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需求结合起来。譬如,岚图汽车作为东风汽车集团下的高端电动汽车品牌,明确提出要培育“文化新质生产力”,把文化转化为增强发展动力和厚植领先优势的现实生产力。岚图汽车管理层通过高质量党建引领企业文化建设,提倡弘扬新时代“马灯精神”,使员工在思想上“想干”、意志上“敢干”、行动上“能干”,有效提升了企业的创新研发与技术攻关能力。
构建清晰的文化理念。文化理念是企业发展信仰与追求的凝练表达,它影响着企业经营策略的制定与执行,也影响着企业的规章制度,是引领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因素。对内,企业文化理念担负着激发斗志、凝聚人心的作用;对外,则具有彰显企业文化形象、提升企业品牌知名度的作用。企业要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就必须构建清晰的文化理念,并将其贯彻到企业经营策略制定和员工价值培训等实践中,优化企业文化顶层设计。企业要牢牢抓住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本质要求,推动创新等核心价值标准有机融入企业文化中。
构建以创新为导向的企业管理制度。企业管理制度是企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构建企业管理制度是完善企业基本架构、适应现代化社会大生产和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基本前提。具体而言,企业要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包括业务经营和人才队伍建设现状等),通过文化宣传、培训教育、实践激励,逐步形成尊重人才、尊重创新的制度设计理念,不断优化企业管理制度设计。尤其要在完善创新激励、绩效考核等方面下功夫,逐步构建起企业有发展、技术有创新、员工有干劲的浓厚企业文化氛围。构建人才赋能培养与企业创新发展的深度融合机制,培养一批适应新经济形势的高精尖人才。努力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制度环境,为深入发掘企业新质生产力增长点奠定基础(资料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单位:重庆移通学院。本文系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新居住数字化经纪服务人才培养营销类课程体系改革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202101095007)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