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参与主办艺术西湖•国际水墨博览会
发布时间:06-25 15:25 | 官网
博览会背景
“西湖艺术博览会” 1998年首届以来,以“搭建一流平台、汇集名家精品、促进交流交易、共襄艺术盛世”为宗旨,在中国文联艺委会、浙江省文联、浙江省文化产业学会、杭州市政府和杭州西湖国际博览会组委会办公室的关心和指导下,在“西湖品休闲生活,博览知艺术世界”的口号倡导下,“西湖艺术博览会”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展位数量从首届(1998)的200个标准展位扩大到第二十届(2017)的近1500个标准展位,20000平方米的展览面积。
近年来,西艺博每届均会邀请到一百多家海内外知名艺术机构和数百名著名的艺术家前来参展,所展示交流的近万件原创艺术精品,吸引了数万人前来参观展览,为杭城的市民奉上了一场为期5天的艺术盛宴,对巩固和发展我国的艺术品市场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2018年始,为了深度挖掘中国特色的文化艺术产业,西艺博组委会经讨论决定以“国际水墨”、“国际少儿艺术”、经典项目“西湖艺术博览会”、“国际收藏”四个博览会单元分别在春、夏、秋、冬呈现,以此探讨中国艺术市场状况,以及如何发展少儿素质培养,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博览会概况
于2018年5月24日晚7点在杭州和平国际会展中心开幕的首届“艺术西湖·国际水墨博览会”更偏重于东西方艺术理念的碰撞与互融,表达自身的同时以全球视野展开现代性思索,深度挖掘东方语境下艺术表达的地域性和文化性,在实践中不断触碰并延伸;东西方文化间的相互解读,将二者的发展途径和当代面孔在这种交融之中清晰展现,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完成对水墨这一词汇历久弥新的交流。本届水墨博览会可以说是一场思想碰撞,也是一次在本土地域的理念生长,通过解构水墨来阐述东西方艺术家对当代文化、文脉的认知,从而逐渐逼近更加真实的、可持续发展的价值核心。
本届博览会由中华文化促进会、浙江省文化厅、浙江省文化产业学会主办,浙江省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承办,西湖艺术文化股份有限公司执行,中华文化促进会艺展委员会、上海自然戒艺术中心、中数艺互动科技等机构策展;浙江安邦护卫集团有限公司、杭州朱炳仁文化艺术有限公司、杭州旺田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浙江省兰溪市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等协办。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55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策展人王春辰教授担任学术主持,蒋非默和王泊乔担任策展人。开幕及VIP预展:2018年5月24日晚7点;公众开放日:2018年5月25日-28日。
主题及板块
本届博览会主题为“水墨无极”,共分两大板块:主题展和机构展。一百多年以来,中国这片土壤深受着西方文化的统治和覆盖。同时,也是中国独有的水墨经历炼狱的一个时代。水墨作为中国文化特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艺术千年的选择。如何更深入和广泛的认识这份深邃而博大的精神传承力,让其焕发新的力量,为当今时代作出新的文化贡献。水墨虽然出自中国,实际上也是人类文明的共同资产,我们在不断融和着世界的同时,水墨更在这样的融合之中和而不同。这也是本次水墨博览会重提“水墨无极”主题的重要缘由。
主题展参展艺术家或参展作品名单:
武艺、雷子人、姜吉安、魏立刚、孙逊、秦风、靳卫红、王天德、冯峰、任芷田、张正民、张浩、沈浩鹏、张锰、吴林田、戴牟雨、艾恩、何曦、江衡、姬子、缪晓春、邬一铭、马惠、蒋非默、赵无极、常青、杨劲松、林俊廷等将近30位艺术家或艺术家作品参与。
参展机构名单:
墨斋、世界画廊、东京画廊、亦安画廊、玉衡艺术中心、艾米李画廊、人可艺术中心、金彩画廊、太和空间、EGG画廊、时代艺术、汇谷艺术空间、旺田投资、得艺文化、汉字水墨、香港美术家联合会、印客文化、平常空间、中国美院绘画艺术学院、方外文化、K空间、涂抹工作室、精英汇、方增先艺术馆、静清苑、朱炳仁艺术空间、十竹斋画院、IN 2 SPCE、黄宾虹艺术研究会、法国艺术家之家协会、来支钢积墨艺术中心、艺术国际联合会、画石空间等70多家机构参与。
九场论坛引全民探讨
博览会期间,主办方在5月25-27日期间,举办9场不间断、不同主题的论坛,引发全民探讨:
主题1:《艺术品收藏与现代金融的结合发展》
主持人:曹工化(文艺评论家、作家、书画家、媒体策划人)
对谈嘉宾:闵庚灿(著名画家、国际书法艺术联合会韩国本部理事)、杜高杰(著名画家、浙江大学资深教授)、宋柏松(著名画家、杭州江南书画院院长)、杨劲松(著名画家、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王云龙(安徽省文房四宝协会会长)、毕焱杰(中画(杭州)文化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宋金聪(浙江美术网执行总编)作为对谈嘉宾探讨艺术品收藏如何与现代金融结合发展。
主题2:《无问西东:全球视野下的当代艺术》
主持人:王春辰。对谈嘉宾:王端廷(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外国美术研究室主任/教授,研究生导师);Maya Kovskaya迈涯·科夫斯基(美国策展人、批评家)。
王端廷在论坛上表示他长期研究西方现当代艺术,作为一位中国当代艺术批评家,他考察100多年来中国水墨艺术发展史后发现,中国水墨艺术经历了3场革命。以徐悲鸿为代表、以素描为基础的写实主义,成了中国学院艺术教学的标准,这是第一场革命;以吴冠中为代表接受西方现代形式主义的影响,包括从印象派、表现主义到野兽派等形式主义,这是第二场革命;第三场革命始于改革开放之后,可以看成观念主义的革命,以谷文达和徐冰为代表,他们将西方现代观念艺术、行为艺术、装置艺术都引入水墨,形成中国当代水墨的新面貌。
嘉宾迈涯认为,对于这个世界和人类的状况和困惑,能够站起来说一下话,而不是像喊个口号。要在这个时代和世界,在一些重要的文化上要说得上话,我觉得这些才是当代性。真正优秀的当代性,我觉得应该取决于说话的能力,表现为某一个姿态,某一个判断,能推广一些新的、科学的价值观,让它复兴或者恢复起来。当代性其实就是给艺术一个活力性,有它的重要性和关键性。当你接触艺术时,与你接触它之前是不一样的,它能改变你对你自己的认识,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对这个社会的认识,对生命当中什么是重要的认识,真正最好的、最当代的艺术,必须得做到这一点。
主题3:《未来方向:艺术收藏的价值洼地》
主持人:王春辰(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教授)
对谈嘉宾:刘钢(著名收藏家、知名律师、《时光的收藏者》作者);Chris Reynolds雷澄泉(INK Studio美国墨斋创办人,原华尔街金融投资家);贾廷峰(北京798太和艺术空间董事长,原《艺术收藏》主编)
在谈到为何做当代水墨时,贾廷峰认为这源于我们内心的精神需求,因为老一套的艺术水墨固然好,但是我们面对的当下环境,已经不足以承担中国的艺术理想。他认为现在的中国艺术,拿古人说事,死路一条,此路不通,笔墨再好没有价值,没有原创性没有当代性。跟在西方人屁股后面,按照西方人的标准也是死路一条,没有话语权。那么,我们艺术道路艺术的问题怎么办,他总结了以下四条:1、植根中国古老文明,这点很重要,因为我们是中国人;2、汲取社会的艺术养分;3、当下的民族关怀,对民族要充满关爱,对社会要充满悲悯知心;4、原创的自己的艺术基因。
收藏家刘钢认为有特色的当代水墨画是一个价值洼地,因为不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有一个非常明显的趋势,就是架构新的题材、新的手法或者新的材料,才能在艺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而水墨如果现在开始朝当代的艺术探索新的方式,就有机会在世界闯出一方天地。其次,他认为我虽然现在国外的艺术家,还有画廊对国内的冲击比较大,但是中国的艺术肯定有它自己的价值,而水墨肯定是不可或缺的,所以从这两点上来看,实际上从水墨收藏是一个非常好的时机,估计再过10年左右,这个价值会完全释放出来。
墨斋画廊创始人雷澄泉说,墨斋的使命是把艺术家的艺术进行深刻地研究,然后出书、展览、拍纪录片,尽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平台,在国内外去介绍这些艺术的重要性。
主题4:《新时代高端艺术品的安全服务》
主持人:主持人:郭 牧(浙江省国际会展行业协会荣誉会长、杭州市会议展览业协会会长);对谈嘉宾:诸葛斌(浙江安邦护卫集团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党委副书记)汪 骥(西湖艺博会秘书长、浙江省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郑益兴(浙江安邦文化安全服务有限公司负责人);卢振华(浙江省艺术品行业协会秘书长);来 杰(浙江省文化产业学会副会长、杭州五德堂文物有限公司董事长);朱潇睿(大童保险销售服务浙江分公司、财产客户事业部总经理);马 骏 (西泠印社拍卖有限公司宣传部长)。
主题围绕日益增长的艺术品安全需求问题展开讨论,如何为客户提供高质、安全、增值服务。
主题5:《国家收藏:美术馆为什么聚焦当代水墨》
主持人:王端廷(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外国美术研究室主任/教授,研究生导师)
对谈嘉宾:Craig L. Yee余国梁(墨斋艺术总监,毕业于斯坦福大学MBA,曾任纽约麦肯锡公司战略顾问,后参与创办了中华艺术基金会);陈子劲(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副教授、独立策展人);MayaKovskaya迈涯·科夫斯基(美国策展人、批评家);尹舒拉(浙江省人民政府艺术品资讯委员会委员、浙江省美术高评委委员、原供职于浙江美术馆、国家一级美术师);蒋非默(国际水墨博览会策展人);陈海燕(著名艺术家,中国美院教授)。
关于博物馆对于水墨的收藏,王端廷认为似乎不应以一种媒介来作为讨论艺术的价值及其收藏的理由。同样是水墨,但并非说所有的水墨都值得或者应该被收藏。所有的艺术作品,它的价值不是仅仅的媒介作用,即便是最新的数字艺术,也不意味着因为它是媒介之星而成为一个收藏的理由,任何艺术媒介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作品内在的内涵,它的价值是体现在内在的精神,体现在它对于人性表达的深度和高度,这才是艺术价值评判的最终标准。
对谈嘉宾余国梁说,中国文化对国际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大,所以他是从这个方面开始学习中国当代水墨艺术的。而且墨斋是一家从策展人而非商业人开始的画廊,他们一开始的目的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和艺术家一起合作,做有意思的项目和展览,出版书籍,与学者合作,做研究,写文章,所以他们与博物馆的合作并非难事,与博物馆的策展人合作,也不是大问题,因为他们有策展人的概念在,可以说他们的方法与博物馆的方法是非常合适的。起初,墨斋在与香港的一家博物馆合作时,被告知:这个世界非常大,他们没有时间研究艺术家,所以如果你与艺术家合作,你做很多的非常重要的基本的研究,那么他们的博物馆也会得到帮助。所以从这个经验开始,墨斋与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等其他博物馆合作,帮它们收藏作品,包括纽约布鲁克林博物馆、洛杉矶博物馆。一开始,墨斋基本都是与中国部这样的策展人合作,因为他们有中国传统文化这样的背景,如果你没有这样的背景,你怎么了解中国当代的水墨艺术家?所以与博物馆的合作都是从中国部开始的,然后,当代部开始看他们的艺术家。
作为中国美术学院副教授及独立策展人的陈子劲在分享工作经验时提到,他早在20几年前就开始做当代水墨,从市场的角度来讲,当代水墨在当时是不被认可的,所有的人都在问这些怎么能够算是水墨?但他一直坚持在做,从2002年开始他把当代水墨推向美术馆,如在上海美术馆做水墨中国系列的展览等等,接着从2009年开始,推出了“醒墨”系列展览,2012年开始做《OPENBOOK——艺术家与他们的中国册页》国际巡回展,一直做到现在还没停下。在这个过程当中,他发现艺术离开先锋这个概念就失去了意义和价值。他建议批评家、评论家不要谈论水墨。从艺术的角度来说,不要局限在材料和媒介里,我们不要狭隘的民族化的东西,也不要谈艺术,连艺术都不需要谈,直接谈作品,这才是真正的本质的东西。
主题6:《时不我待:国际水墨艺术市场与价值》
主持人:蒋非默(国际水墨博览会策展人)
对谈嘉宾:Cathy Hau侯蔚(艺术收藏家、荣获意大利总统颁发的“骑士勋章”、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EMBA导师,曾任中信资本执行董事,九龙仓集团高层管理者);Amy李易真(北京画廊协会副会长、AMYLI画廊创始人);迟丽萍(东京画廊中国区艺术总监)。
对谈嘉宾侯蔚谈到,现在人们在讲水墨的时候,不是用水墨这个方式来画出、做出一个展品,水墨不仅仅是一个媒介而已。观众们可以看到这次博览会主题的英文名字叫做“inkarnation”,而这个名字的含义就是重生、新生的意思,她认为现在人们去看一个水墨,可以看到它是从传统中又重新生长出一些新的东西来的。这就是一个当代水墨所具有的定义和概念,她觉得她跟Amy两个人今天都很“水墨”,因为她们穿的衣服都是非常有东方感觉的衣服,而且很有flow的感觉,而恰恰水墨是具有流动感的,它给人一种流动的感受,但是其中又含有内在性。
对于艺术品的行情是什么这个问题,迟丽萍女士解释说,是未来,像达芬奇他们那一代,他既是一个科学家,又是一个艺术家,他能够敏锐感到未来是什么。现在的艺博会是一个很神奇的艺博会,人们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作品。那么什么样的作品是在未来会有生命力的作品,这个是很重要的,这谁来判断?她表示,这一定是交给历史和时间来判断什么样的作品能够经得起检验,同时画廊要明确自己的的责任是什么样的。价格和价值是不是对等,实际上现在没有人能够判断,最终历史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是其实这里面是有规律可寻的。
主题7:《意·景之美:艺术与旅游的对话》
主持人:章 霞(兰溪电视台著名主持人)
对谈嘉宾:蓝峰(兰溪市旅游局局长)、陆立军(著名经济学家、浙江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闵庚灿(国际书法艺术联合会韩国本部理事);郭 牧(浙江省国际会展行业协会荣誉会长、杭州市会议展览业协会会长);倪 巍(浙江省文化厅公共文化处处长);程 刚(浙江省旅游局政策法规处处长);方 也(国家文化和旅游部乡村振兴专家委员会委员);诸葛坤享(兰溪市旅游协会会长、兰溪市诸葛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
兰溪市旅游局局长蓝峰谈到,兰溪是一座具有深厚文化沉淀和独特栖意的城市,旅游和文化从一定层面上具有共通性,都是创造美、发现美、传播美、享受美的过程。“从当今旅游市场发展的趋势看单一的旅游项目已无法满足当前的市场需求,市场对文旅融合从内容和创作层面都有了更高的要求,我们需要寻找兰溪旅游和文化的共通点,将兰溪文化推向社会,走向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把当代的、民族的、世界的文化艺术融合到兰溪的文化中 ,真正实现兰溪文化激活、古城复兴。”
国家文化和旅游部乡村振兴专家委员会委员方认为,文化的视野和旅游的产业融合在一起会产生很好的效应。他指出:“兰溪拥有独特的文化基因,有贯休、李渔,有芥子园,这些都是旅游的珍贵宝藏。怎么把这些包装好,拿到世界上去,吸引世界游客,打造艺术旅游,是值得思考的事。”
“一座城市如何构成?这需要艺术文化的沉淀和积累。”论坛上,不少专家都认为艺术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艺术文化的载体,艺术文化和旅游是不可分。从整个文化旅游产业市场的发展来看,兰溪市还需要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挖掘出最有亮点的资源,打造其他地区不能复制的文化艺术旅游,进一步加快文化创意产业的升级步伐,从而提升文化旅游产业的关注热度。
主题8:《能量转换:水墨的传统与当代语境》
主持人:王泊乔(国际水墨博览会策展人)
对谈嘉宾:林明杰(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教授、艺术总策划、复旦大学哲学院人文智慧课堂特聘教授、中华艺术宫和刘海粟美术馆艺委会委员);于洋(评论家、艺术史学者、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陈翰星(苏州本色美术馆创始人);陈海燕(著名艺术家,中国美术学院教授)。
主持人王泊乔首先介绍了本次讲座的嘉宾和对谈主题,嘉宾分别是来自中央美术学院的教授于洋、上海复旦大学的教授林明杰先生、苏州本色美术馆创始人兼收藏家的陈翰星老师。本次对谈的主题是《能量转换:水墨的传统与当代语境》,中国是一个水墨艺术大国,水墨的历史有几千年,但是现在,水墨好像走向了两级化:一种是很传统的,但是又没有把真正传统的东西积累下来,另一种是有一些创造性的艺术出现的,所以本次的主题就围绕这两点展开讨论。
嘉宾林明杰补充道,他认为谈到传统,归根到底,值得探究的是中国人的创造力在哪里?许多中国的文人画家,他们在历史中第一次把艺术独立出来,而过去所谓的艺术,都是附庸在权贵和宗教上的,离开这些,工匠画家们是没有办法生存的。只有在中国的宋朝,文人画家羞于卖画,甚至都可以不给你。所以在整个人文历史中,中国艺术是较早就有了艺术独立性的,这也是艺术家人格的独立和自由。
主持人王波乔问陈翰星,在浙江美术馆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展览,叫《后笔墨时代——中国式分解》,而2011年在苏州本色美术馆也做了这样一个叫《笔墨时代—中国式分解》的展览,那么这两者之间有何种关系?陈翰星解释道,他2007、2008年在中国做水墨展的时候,西方的观念艺术在中国已是遍地开花,当时他跟上海美术馆的策展人项笠苹经常在一起聚会、探讨:“现在的中国艺术家,是否要纠结传统跟非传统的概念,纠结是否要放弃水墨这么一个心态?”他认为,一个艺术能够繁衍是一定要有变化的。那为什么到了今天就不能变化呢?所以人性的这种自由,包括无拘无束、个性的、多元的创作方式,对当代艺术的未来来讲,传统对抗现代,用现代来蔑视传统,这些其实这都是极端的。现在浙江美术馆,实际上是他展览的一个延续。
观众提问:提问:这一次展会上看到很多震撼人心的作品,也有这么好的机会走进艺术跟学习艺术。在这一次的展位上看到了有摄影艺术、有书法、有绘画,但是唯独没有看到篆刻艺术,想问一下老师们,对于篆刻艺术怎么看待。
林明杰回答,篆刻艺术,过去在中国几乎每个人都有一个图章,就像中国的书法一样,每个认字的人都要用毛笔写字,但是到了今天,人们都用电脑,可能图章的使用范围就变小了,甚至有的画家都不用图章。至于篆刻,它被逼到了一个非常小的角落里,看上去是巨大的危机,但他个人认为不用着急,因为人类的艺术已经面临了很多次危机,比如西方的艺术,从达芬奇到安格尔、伦勃朗都是画人像的居多,后来有了照相机,那这些画家是不是都没有活路了?可是艺术是没有灭亡的,西方的艺术从人像走到了更高的一个层面上,使之更自由地表达人们的内心,其千变万化的色彩之丰富,形式之多样让面前的人无法想象,而中国的篆刻家,他认为在这个时代里,篆刻家们被逼到角落里面的,无论是生还是亡,就看他们自己有没有本事活到今天来,说不定将来会胜过以前所有的篆刻。
于洋补充回答,篆刻艺术还是有很多人在做的,其实一次博览会是不可能囊括所有的水墨艺术形式,因为这次的主题是水墨,所以还是倾向以水墨为材料的作品,比如学院里有书法篆刻的专业,还有专门书法篆刻的博览会,在一个大而全的博览会里面,是不可能包含的非常全面的。他认为,篆刻艺术也好,书法艺术也好,都有自己的发展本体,有自己成熟的标准。现在,全国搞篆刻书法的人非常多,在杭州就非常多,中国美院、浙大等等,他们都是有自己的一个圈子、有自己的一个领域的,所以其实可以多看多走,才慢慢知道整个领域的生态,谢谢。
主题9:《水墨无极:中国艺术的价值重塑》
主持人:王波乔(国际水墨博览会策展人)
对谈嘉宾:顾振清(知名艺术策展人,原上海朱凯瞻艺术馆馆长,西安美术学院客座教授);蒋非默(国际水墨博览会策展人)。
顾振清认为中国当代艺术应该有危机感,不能说有了一个生态的建构,如果没有一种艺术的流派、艺术的思潮,带有核心价值观,带有一些非常独特的文化属性,甚至在形式、语言上有一些符号学系统的特殊的贡献的话,那么艺术仍然是被人家作为一种断代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文化切片来展示的历史。所以从去年到今年在古根海姆展示两个中国艺术展,他不是很满意,仍然把艺术在中国看成是一个艺术的原产地,一个艺术正在发生的过程。所以它用一种时间的切片,比如说1978年至2003年的中国当代艺术,他用这个方式来做研究和调研,虽然后来听了建议,把展览题目改成了叫做“世界剧场”。当然中国的艺术家仍然是世界剧场的演员吗?他们的历史贡献在哪里呢?他们的文化方面的一种独特性和差异性在哪里?如果中国的当代艺术没有艺术性的发展,差异化的贡献的话,那么有可能中国当代艺术仍然是欧美全球化格局中的一部分,后殖民中的一部分,或者区域欧洲中心主义的格局中的一部分,将会成为一个二流的、三流的文化的属地,缺乏自身的文化的原创性,这是巨大的问题。而如果把现在的水墨的展览,如果把中国很好的艺术家所做的实践,理论上的实践上的研究和展成、推动的话,有可能有更多的学界和国际学者介入到中国当代艺术家的研究,中国当代所包含的文化基因的研究,甚至能够在里面感受到中国当代艺术家对全人类文明的一种共贡献,那个时候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不是小事情,都是通向一个殿堂的、一个扎扎实实的阶梯。
观众提问:在西方有毕加索,在东方有齐白石,在当代的中国我们需要有鲁迅式的画家吗?政治性这种色彩的画家需要吗?谢谢。
顾振清回答说,毕加索现在成为了一个艺术史的神话,在中国有非常巨大超越其他欧美现代艺术家的地位。其实在欧美的严肃的美术史中,毕加索和他同时代的很多著名艺术家是一种等量齐观的一种精神贡献,并不是说像神话般的这样一种传播。毕加索这样一个传播,包括梵高成为一个荷兰的国家神话,莫奈成为法国的国家神话,他有一些文化国家战略在里面,所以毕加索成了中国和亚洲接受度最高的欧洲艺术家。但是大家看毕加索的贡献里面,其实特别注重他把具像绘画,往更加抽象思维不断进化的那样一个独特性的工作,《格尔尼卡》可是一张非常具象的一张绘画,是在毕加索绘画里头名气很大,但是成就并不高的绘画。很多欧美美术家对这张画有所批评,其所隐含的故事性可能会有吸引大众的嫌疑,而《格尔尼卡》是一个非常高级的政治宣传画,有可能看上去很简单的作品,在美术史上却有更高的不可替代的地位。所以中国的艺术家可以介入到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当中感受社会发展的一些经验和精神上的一种问题,对他作品的一个刺激。因为艺术家有可能是一个现实批评者,更是一个文化的反思者。
观众提问:现在的互联网上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毕加索的仿制品可能卖到4位数,齐白石大师的仿制品就只能卖到2位数。
顾振清表示,其实齐白石的作品卖的很贵。齐白石的衍生品卖的不贵,毕加索卖的贵。欧洲的衍生品市场比我们发展早好多年,早在互联网出现之前,它已经有30、40年的孕育。在一线画廊做最优秀的艺术家,还有二线画廊,不培养艺术家,只是找有名的艺术家来经营,专门做艺术家的挖掘,还有年轻艺术家的培养。这样一种初始性的画廊,还有一些三线、四线画廊,专门做艺术的衍生品,版画、雕塑等等,这样一类商品的画廊,接下来还有艺术商店等等,所以在国外画廊分级很明显。
观众提问:西方文化是一体多元往往是二元对立的,所以我想问您一个问题,我们中国的艺术和文化是有定义所在,海纳百川的胸襟在里面,它不是以时空扭转在里面,因为现代的这些文化往往一种颠沛流离的状况,一种支离破碎的状况。中国的文化是一种有定力的状况,是不是有所矛盾?
顾振清说,以抽象思维主要表达的这样一位艺术家,其实他的内心也是一个中西融合的路线,在早期的赵无极的作品里头,我们不难发现有甲骨文这样一种符号,赵无极泼墨式的绘画被老外说成是水墨画,而且抽象的语言,但仍然被外国人辨认一种语言的形式。赵无极来到中国以后,他开始在美院上课,我在想这条路线怎么在发展,因为我觉得俄罗斯到中国来教艺术,这是中国艺术的弯路,但是正路在哪里?在召开无极课堂里面,看到了年轻的面孔,他们在讲什么是西方现代主义的精髓,里面看到了许江,看到了今天在中国活跃的很多艺术家。那么其实中国当代艺术的文脉的中西结合一直延续下来了,包括今天带水墨博览会上展出的王冬龄先生的作品等等,都是把外来的文明,把一种世界的财富和中国自身的文化的源流有了一个非常好的结合。现在的语言都是混血的语言,关键在于你在人类不同的文化属性里面,能不能找出的独特的贡献,而不是重复的工作。
观众提问:我们中国五千年传统,传统的水墨跟当代的水墨,它的分水岭在什么地方?
顾振清认为传统水墨和当代水墨没有分水岭。因为水墨、书法在中国有巨大的文化的存在感,那么在传统水墨的这样一个巨大的影响的范畴内。顾振清说,一些杰出的让人眼前一亮的国师,叫做现代水墨、当代水墨,实际上他再生它的形式语言里面,和现代性的形式主义有一个结合。中国的艺术家只有若干个,进入了当代水墨这样一种语境,大部分仍然是把现代主义和中国水墨的一种结合。所以艺术不要有太多的分界,如果把艺术分成传统、当代、现代,分成装置、行为、新媒体等等,似乎就是有一些水墨带有一些先进性。因为它有一个载体,有一个装置的载体,有一个新媒体的载体,有一个数字水墨的的称号,如果从思想内涵到形式主义语言上没有一个更新的话,对人类的符号学系统没有一个自身贡献的话,他的水墨仍然进不了当代水墨当中,是诉诸于人的灵魂追求。
观众提问:我问的问题很直接,你印象当中什么样的艺术家是你比较欣赏的?欣赏的艺术家有什么样的特质也可以这样说?
顾振清说,其实刚才他讲的都在回答这些问题,有一点重复。因为你如果让他拿出一些指标来,比如说标准、规律和机制,其实这些东西都是在不断地变化、演变,最终的就是要考量,不是技术的一种娴熟,而是所表达的意义。一张画得非常好的画只是一种表象,是一种能知文本。让符号成为既有能指又有所指的这样一种概念。这个非符号有可能是一个图腾,有可能是一个图案,可能是一个象征物,也有可能是一个现成品,是一种语言、一种风格;可能是一段画,可能是一个名人名言。但是他都有可能成为一个符号学文本,这些文本在我们内在的知识里面,是构成知识大厦的基石,这些文本出现的时候,突然会出现他的所指。每一个东西都有所指,赋予这个“所指”一个意义,你的作品就有创造。
• 媒体宣传报道
本次博览会媒体宣传分不同层次进行合作:
首席战略合作媒体:网易新闻。除发布新闻稿之外(不同内容),原创专访四篇稿件、精彩图集。
战略合作媒体:在艺。现场专访艺术家,并在平台发布相关笔记。
深度合作媒体:中央数字电视台书画频道浙江新闻工作站。全程跟踪报道。
专题合作媒体:99艺术网。发布多篇新闻稿,专访来支钢、朱炳仁,现场报道等。
专业媒体/大众媒体支持:凤凰艺术网、雅昌艺术网、艺术头条、新浪收藏、新浪当代艺术、典藏、Hi艺术、艺术新闻、99艺术网、网易艺术、浙江美术网、中国收藏、人民艺术网、中国艺术权力榜、东方艺术大家、中央数字电视台书画频道浙江新闻工作站、ARTYOO、VART、崇真艺客、中国艺术会展网、张雄艺术网、今日头条、中国搜索、国际在线、全球时报、中新社、新华社、人民日报、搜狐网、杭州日报、浙江日报、浙江卫视、杭州广播电视报、杭州移动公交、新华报业网、中国网、杭州电视台综合频道、杭州电视台影视娱乐频道、浙江电视台钱江都市频道、华数数字电视、杭州六套、青年时报、每日商报、浙江新闻网、浙江24小时在线、一点资讯、杭州网、杭报在线、云豆文化艺术网、宝藏网等近100家媒体进行相关报道。(详见媒体简报。)
目前以开幕报道为例,可见阅读量较大的媒体为:Hi艺术公众号阅读量3184、19楼网站阅读量6888、华数数字电视腾讯平台播放次数5698、宝藏网公众号阅读量1381、99艺术网公众号阅读量1255、凤凰艺术公众号阅读量2146、中国艺术会展网网站开幕报道阅读量达4218、在艺APP平台喜欢人数点击量1559、张雄艺术网开幕视频点击量29万次、新华社APP浏览量70050、今报网阅读量1004、人民艺术网阅读量1129次、搜狐文化阅读量4717、雅昌艺术网阅读量7983。
票务合作:大麦网、VART。其中博览会期间,大麦网售出43张门票。
腾讯微信朋友圈广告:朋友圈广告区域定位在杭州本土,兴趣标签涵盖教育、旅游、金融、汽车、房产、生活服务、娱乐休闲、家居、珠宝首饰、互联网等。
• 市场及社会效应
墨斋画廊向《艺术新闻/中文版》采访时表示销售了3件价格在20万至70万之间的作品,买家均是来自本地的新客户。开幕当晚,东京画廊便向一批由主办方介绍的江浙新藏家销售了7件作品,虽然都是价格在1万左右的小品,但考虑到首先这是一个全新的艺博会,再者东京画廊在此并没有藏家基础,所以对销售成绩还颇感满意。同时,周天黎作品在开幕当天卖出1170万的高价,来支钢作品也深受浙商喜爱。4天展期内,共实现艺术品成交额3000多万,参观人数达30000人次以上。
• 展望未来
在国家、省市各级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国际水墨博览会坚持“当代性、国际性、学术性、市场性”的原则,坚持“高品位、高起点、高质量”的要求,引导当代艺术鉴赏、收藏与投资,开拓当代国际艺术品市场。
本届水墨博览会虽然是首届,但受到了业界的广泛认可,它的成功举办标志着国际水墨博览会在兼顾市场与学术平衡上找到了自己的一条道路,同时通过论坛,为传统水墨如何创新提供了参考和方向。当然,因为是首届也有其不足之处,比如新团队的沟通协调、工作流程的安排上有所欠缺,但我们相信,经过多次磨合和历练之后,这只团队将会是所向披靡的铁军,将水墨立足杭州,着眼世界,让其定位更加清晰明确,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做出自己的贡献。明年,我们将给大家带来一个更加成熟自信的国际水墨博览会,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