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学习体会|张环宙: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文化

发布时间:10-30 13:17 | 官网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东运河文化园考察时强调: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是十分宝贵的文化遗产。大运河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保护、传承、利用上下功夫,让古老大运河焕发时代新风貌。”这一重要论述对指导新时代大运河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价值和创新意义。在这里,首先我想谈一谈我个人的解读。

第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这一方面凸显了大运河的独一无二性,是值得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巨型文化符号;另一方面凸显了大运河的人民本性,它是数千年来中华劳动人民的伟大成果,呼应了习近平总书记在2006年提出的“人民的运河”“游客的运河”重要论述。

第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运河“是十分宝贵的文化遗产”“大运河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突出了党中央对大运河文化本性的重视。我们更应当充分挖掘大运河背后的文化资源,充分重视大运河考古文物、大运河文化形象、大运河相关艺术作品等。

第三,习近平总书记将“保护、传承、利用”并举。这启示我们要秉持系统化、可持续的大运河发展战略,做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推陈出新和与古为新的统一。

第四,习近平总书记希望“让古老大运河焕发时代新风貌”。这启示我们应当系统思考大运河形象营造,使大运河直观彰显中国的现代化治理能力和社会主义建设成果,助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关怀下,我们更应当久久为功,在新的时代起点上更好地保护、传承、利用大运河历史文化资源。

我们应提高政治站位,统一思想认识。要充分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历来对京杭大运河的重要论述价值,充分研究好、总结好、宣传好、落实好,始终将其作为工作的总体指导思想,以政治的高站位提升工作的清晰性、目标性、一致性。尤其应统筹处理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所蕴含的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在建设构思中既要遵循大运河相关文化保护、自然环境保护的各项原则,又要结合人民的需求、游客的需求,综合开发大运河活态遗产,妥善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

我们应深化理论研究,打造大运河的浙派学术高地。以浙江为牵头,组织国内一流学者编写和出版系统阐述我国大运河历史发展过程及辉煌成就的大型学术著作。追求高品位和里程碑意义,展示大运河文明悠久历史、蕴含丰富、辉煌成就与当代发展。以时空为序,上自大运河文化的起源与形成,下至今天的大运河文化,集权威性、学术性、艺术性、可读性、实用性于一体,使其成为海内外人民了解博大精深大运河文明的必备资料。

我们应落实大运河的人民性定位,强化民生参与。畅通政府、国有公司、民营企业、社会团体、社区等环节,引导、支持和鼓励人民群众参与大运河保护与开发,在全社会形成关心爱护并参与大运河遗产保护的风尚。开展科普宣传,讲好大运河与人民的故事、大运河与游客的故事,把老百姓利益放在首位,避免过度商业化侵蚀文化发展空间。持续激活社区,组织大运河沿岸的社会名人、民间组织和当地居民等多元主体参与,招募文艺工作者等宣讲大运河文化,实现主客共建共享。统筹各方意见,强化问题发现,以“游客的眼光”发现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的不足,针对游客所反映的问题一一改进。构建大运河共同富裕示范场景,发展民生项目,提升生活品质。聚焦智能化、人本化、未来化三大核心价值,升级大运河沿岸社区公共基础设施,引入共享空间租赁、数字化社区管理、设施全自动等前沿管理体系。创新管理机制,鼓励居民参与运河产业发展。

我们应创新提炼大运河国家形象。调和求异与求同之间的辩证关系,归纳提炼大运河所蕴藏的流动、开明、共享的核心价值观,充分挖掘大运河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耦合关系。与国外运河文化对接共鸣,深挖大运河的全球叙事潜力,关注大运河在古今中外人类文明交流史中的共性作用,绘就团结、沟通、进步的大运河,反映全人类关注的问题。遴选一批大运河美学符号进行系统传播,彰显安康稳定的大国形象、亨通的沿河商业形象、纵横交错的美丽城市形象、运河人家的幸福生活形象、匠心独运的勤劳形象。

我们应创新塑造大运河场景。大力发展新兴科技实景演艺、数字艺术、互动展示等前沿文旅业态,拓展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元宇宙等技术手段的应用场景,增强大运河文化空间的科技感、现代感与沉浸感。充分发挥数字中国优势,推进大运河文化遗产“上云用数赋智”,推广“云游运河”“云端看展”等数字文化产业形态。丰富大运河周边夜景,延长夜经济时间,将大运河沿线地区打造为最具活力的城市文化高地。完善大运河景区、园区、酒店、商店、文创街区、休闲娱乐设施等硬件保障,为企业和人才的进驻提供最大便利。对历史遗存进行二次创作,按照“新、奇、独、特、美”的特征强化大运河故事IP的吸引力,推动大运河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使之与当代人民群众生活实际相衔接,充分激发大众参与的兴趣。资料来源:之江策公众号。作者:张环宙,浙江外国语学院院长、浙江省文化产业学会副会长


学会概况

查看详情

联系我们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