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的数字重构与生态挑战
发布时间:07-22 09:22 | 官网
吴 昊
2024年度,中国文化继续在范式跃迁中前行,体现为数字技术驱动的文化业态创新、公共艺术构建的社会关系重塑、文化遗产的赛博格化生存等。这不仅是技术工具层面的革新,甚至触达了文化本体论层面。艺术领域也受到数字化的深刻影响,比如,2024年,“五个一工程”奖首次设立网络文艺单项奖,开拓了数字艺术发展新能量;“首届中国数字艺术大展”汇聚CG绘画、数字影像、AI(人工智能)生成艺术等,系统梳理了当代中国数字艺术的创作成果;202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获批的30个重点项目中,有7个涉及数字媒体、AI大模型与人机交互、新质生产力等研究范围,展现了艺术界对时代需求的积极回应。在此背景下,艺术的固有框架被逐步重塑。
科技驱动艺术创新,加快了艺术生态变革。VR(虚拟现实)和AR(增强现实)技术正逐渐成为艺术创作的重要工具,以其独特的视觉效果和体验性、互动性吸引了大量观众,为艺术的发展和传播开辟新路径。很多文博机构加速数字化布局,比如法海寺旁新建的法海寺壁画艺术馆,将壁画内容及背后故事通过数字媒体展示,让壁画的宣传和保护突破空间、时间的限制,通过虚拟现实、区块链等技术实现藏品数字化,并为观众带来沉浸式体验。又如三星堆博物馆新馆运用AI技术、3D打印技术以及数字化虚拟修复技术等,让零散的文物实现跨坑拼接及修补复原,继而采用“数字化修复演示”的展陈方式,实现文化信息的传递,重构文明体验的感知维度。
近年来,互联网一直都是艺术创新与探索实验艺术的重要园地。2024年十大热点词中,“人工智能艺术”与“跨媒介艺术”的入选,凸显了技术对艺术理论的范式冲击。2024年度,越剧《新龙门客栈》热演,2024“最美的夜”哔哩哔哩跨年晚会上,网络虚拟歌手洛天依与越剧演员陈丽君同台演唱《戏游九州》,短短几天视频播放量就近700万。戏曲文化与现代元素相融合,让更多年轻观众能够感受传统艺术的魅力,既创新推出了优秀的艺术作品,又回应了青年群体对艺术的想象和追求。在影视制作和摄影艺术领域,通过AI算法对影像数据进行分析,将“画”“音”“装置”等不同艺术媒介元素呈现在同一个交互场景中,生成超现实场景,形成沉浸式、互动式的视觉体验。比如,音乐话剧《受到召唤·敦煌》利用AI、影视化、动画真人融合等科技手段打造“戏剧元宇宙”,延展了戏剧舞台场域;电影《只此青绿》通过数字技术重构舞台艺术场景,展现了苍茫宏远的时空维度。
不断涌现的数字绘画、数字雕塑、数字影像作品,也引发了学界对于技术伦理与创作主体性等问题的关注和争议,推动艺术理论展开对技术异化和生态危机的反思。
数字生成技术的普及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新工具,但也带来负面影响。首先,当技术工具更多地从辅助手段演变为创作主导时,引发AI艺术作品的市场价值、AI生成艺术的版权归属等问题。其次,部分从业者将技术先进性等同于艺术创新性,陷入“技术至上”的认知陷阱,艺术表达呈现“为技术而技术”的倾向。例如,部分美术作品过度依赖技术手段,导致画面堆砌,缺乏人文温度;影视领域借助虚拟拍摄技术构建的“超现实场景”,虽然视觉震撼,却削弱了现实主义叙事的深度。再次,技术驱动的“快消式”艺术消费模式盛行,传统艺术中“留白”“意境”等需要沉浸体悟的美学特质,被算法推送的即时反馈机制消解。比如,短视频平台上的很多碎片化内容追求即时感官刺激,挤压了观众深度思考的空间,艺术审美从“意义共鸣”转向“流量优先”。
2024年,中国网络文艺在用户规模与市场规模持续扩大的同时,也呈现出“野蛮生长”与“治理滞后”的结构性矛盾,引发行业对网络文艺长期价值的探讨与反思。数字化浪潮下,短视频、网络文学等领域“爆款公式”盛行,平台通过算法强化用户黏性,创作者被迫迎合。微短剧虽然凭借紧凑叙事和“爽感”体验快速流行,但部分内容宣扬极端个人主义或历史虚无主义,虚构矛盾激化的社会事件,模板化叙事占比超过70%,用户审美疲劳问题凸显,导致创作生态失衡和文化价值扭曲。而算法推荐机制加剧了内容的同质化与低质化,助推“信息茧房”效应形成。与此同时,因现行法律与行业规范相对滞后于技术迭代,目前施行的《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对AI生成内容、元宇宙艺术等新形态缺乏针对性条款,出现监管空白地带,导致对AI生成艺术的版权争议、NFT市场泡沫化风险等问题缺乏有效监管。比如,因为缺乏针对网络文艺的专业审核机制,某平台日均新增违规内容超10万条;匿名评论、弹幕的发布者因为在虚拟空间的虚拟身份,消解了伦理约束和责任意识,助长了网络暴力。部分平台为追求流量,默许软色情、暴力隐喻等“擦边球”内容,对青少年价值观造成误导;一些平台通过AI绘画工具、AI翻唱神器,批量产出复制艺术家风格的作品,致使二次创作内容与原作的版权边界模糊,短视频剪辑侵权事件频发。此外,“AI改写+伪原创检测规避”批量生产低质衍生内容,但技术中立性掩盖了伦理风险。
回顾2024年,可以看到元宇宙与生成式人工智能对人类文明的巨大影响与深度重构。而中国艺术在迅猛发展的同时产生的技术依赖与本体分离,本质是技术革命与人文价值体系的碰撞,反映了资本逻辑、技术工具理性与艺术人文精神的多重博弈。为解决相关问题,需回归“技进乎道”的传统智慧,在技术创新中坚守艺术的人文本质,同时以开放姿态探索技术赋能的新路径。此外,亟须推进数字艺术的标准化建设,探索和完善网络文艺的多元共治系统,比如,针对细分领域制定差异化技术标准与行业规范,强化主体协同与平台责任共担,明确AI生成内容的版权归属与伦理边界,试点“创作积分”的激励机制,对优质内容给予补贴或相关优惠,引导创作者回归艺术价值,重构行业生态。只有平衡商业创新与文化安全,使技术创新真正服务于文化传承与社会进步,方能在数字时代建立和激发艺术生态的公信力与生命力(资料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艺术年鉴》执行主编,本文系《2024年度中国艺术发展研究报告》导言,有删改,标题为编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