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意视域下的陶瓷艺术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发布时间:07-22 09:21 | 官网

 

我国是陶瓷文化的发源地,陶瓷艺术历经千年窑火淬炼,既承载着“器以载道”的哲学智慧,又面临从“工艺复制”向“价值创造”转型的时代挑战。近年来,故宫博物院“千里江山”系列茶具、德化白瓷数字藏品NFT等文创产品运营的成功范例表明,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创意设计的融合,可成为文创产业破解同质化竞争的重要方式。对于那些承担着陶瓷艺术人才培养责任的高校而言,其教学模式也需要适应文创产业的发展要求。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动文创产业高质量发展,深入开展陶瓷艺术教育革新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文化创意与陶瓷艺术发展及人才培养的关系

陶瓷艺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发展与文化创意有着密切联系,而陶瓷专业人才的高质量培养,也是推动传统工艺向现代化转型的重要纽带。

首先,文化创意赋能陶瓷艺术的现代化发展。其一,将经典文化元素与陶瓷工艺创新融合,通过符号重构赋予传统陶瓷新的生命力。比如,一些高校在陶瓷体验课上将“哪吒”等热门IP融入陶塑设计,实现传统工艺的年轻化表达,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感,唤起他们的情感共鸣,还推动陶瓷艺术从静态展示向动态价值生产转向。其二,通过与科技、设计等领域的创新融合,丰富当代陶瓷艺术的表达方式。其三,借助文化创意,推动陶瓷艺术实现“地域特色”到“国际品牌”的跃升。如景德镇陶瓷大学推出景观陶艺项目,将陶瓷艺术与公共空间设计相结合,其作品既承载传统文化符号,又融入现代美学理念,成为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

其次,文化创意促进陶瓷艺术人才培养路径的改革优化。比如,推动以“从技艺传承到创意孵化”为核心逻辑的课程体系重构,深化以“产教融合与在地化探索”为主要特征的实践教学探索,开启整合科技、人文、美育等学科的综合素养培育模式。

最后,文化创意有利于构建“政产学研”协同的联动机制。一是“校—企—研”生态共建。如景德镇陶瓷大学借助国家艺术基金项目,联合48名国内外专家培养景观陶艺人才,形成“理论—实践—创作—展览”的闭环链条,推动科研成果向市场转化。二是政策赋能与制度创新。这主要表现在国家政策为陶瓷艺术创新提供有力支撑。例如,2019年8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文化和旅游部印发了关于《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实施方案》的通知。江西省政府随后成立了“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管理委员会”,发布了一系列关于试验区建设的规划和工作要点,后又于2021年12月成立了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五中心”。

文化创意思维融入陶瓷艺术教学的必要性

文创产业发展的客观需求。文创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文化+创新”的双重驱动,如何将特色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创新发展动能,十分考验陶瓷产业从业者的创新素养。以广东省潮州市许泽荣窑变艺术馆馆长许泽荣为例,他通过融合传统窑变技艺与现代设计语言,打造出“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创新作品,成功实现传统文化艺术的国际化传播。为适应产业升级需求,高校教育应有针对性地培养既能传承传统技艺,又能结合数字技术开发文化IP的复合型人才。

传统文化活态传承的内在要求。陶瓷艺术不仅是技艺的传承,也是文化精神的延续。高校教育应注意培养学生从传统文化符号中提炼创意元素的能力,从而设计开发出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的文创产品,为陶瓷艺术的活态传承和跨文化传播提供更多载体。比如湖南城市学院将宋代泥片成型技艺与地方文化结合,创作出《桃花江美人》等新型陶艺作品,丰富了当代陶瓷美学的内涵,实现了传统陶瓷艺术的活态传承。

学生创新素养提升的必然路径。传统陶瓷艺术教学模式易使学生陷入“技术熟练工”的思维定式,不利于塑造学生对陶瓷艺术的审美能力和创新创造力。将文化创意思维融入陶瓷艺术教学实践,通过跨学科项目系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作能力,是全面培养陶瓷艺术人才的必然之路。比如武汉理工大学将陶瓷材料科学与半导体技术结合,开发出高性能氮化铝陶瓷片,展现了“科技+艺术”的创新潜力。此类实践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设计能力,也有助于培育其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素养。

文化创意视域下的陶瓷艺术教学模式创新路径

“技法训练”到“创意孵化”,完善课程设计与教学模式。高校可对陶瓷艺术课程进行模块化设计,将课程划分为“传统工艺”“数字设计”“市场运营”三大模块,在相应模块下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比如引入3D打印、虚拟现实技术辅助造型设计,结合景德镇古法釉料研究,推出《传统工艺数字化再现》等特色课程。此外,高校可采取项目制教学,以真实产业项目驱动课程教学,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搭建广阔平台。如可与陶瓷艺术馆合作开发文创产品,要求学生完成从设计、制作到营销的全流程实践,培养其艺术创造和产业经营的能力。

构建“校—企—研”协同机制,深化产教融合。高校应与陶瓷工坊、陶瓷企业、陶瓷工艺技术研究院等加强合作,整合资源优势,推动形成“校—企—研”协同教学机制,为构建陶瓷艺术专业产教融合育人模式奠定基础。比如武汉理工大学推出“陶瓷艺术梦工场”,通过搭建集研发、生产、展览、文化交流于一体的实践平台,推动高校陶瓷艺术专业教学从静态理论向动态实践转化。还有一些高校采取“大师工作室”教学模式,邀请陶瓷艺术领域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工艺美术大师参与教学,采用“双导师制”,让学生从被动接受课堂理论到主动参与艺术陶瓷的制坯、烧制、绘制、营销等全流程环节,提高学生素养与市场需求的贴合度资料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单位:景德镇学院)


学会概况

查看详情

联系我们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