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联系

发布时间:07-14 14:04 | 官网

李秋萍

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连续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这份文化瑰宝为当代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深厚滋养,特别是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其独特的智慧和力量,始终与现代化建设同频共振,成为解读中国道路、理解中国实践的重要文化密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这一重要论断为我们深入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联系,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思想引领和实践指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式现代化带来有益启示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在漫长的文明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过盛世辉煌,也经历过屈辱历史,在治乱兴衰的历史进程中留下许多内蕴丰富、体系完整、逻辑严密的文化理念,比如“小康大同”“民惟邦本”“和合共生”“富民利民”“礼法合治”“尚贤使能”“为政以德”“协和万邦”“与时偕行”等,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今天,这些文化理念仍然启示着我们当下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新实践,值得我们不断学习和体悟。

中国式现代化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传播提供有利条件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特征,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伴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广大人民群众在精神生活方面日益追求更加丰富的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涵养精神文明的重要源泉,正是满足人们精神需求、丰富人们精神体验的宝贵财富。这就需要我们自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赋予其时代内涵。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传播提供了广阔的现实舞台与实践条件。在现代化进程中,国家实力的提升为文化传承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社会的进步为文化创新提供了丰富场景,民族复兴的生动实践则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与时代同频共振中获得了更强大的生命力与更广泛的传播力。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治理国家和社会,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过的很多事情也都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中国的今天是从中国的昨天和前天发展而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理念是我们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我国历史上每一个王朝的兴衰起伏都有很多经验教训值得我们去总结。我们既要总结和学习我国古代诸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盛世”背后的成功历史经验,也要总结和吸取诸如秦、隋等王朝二世而亡的深刻历史教训和历史警示。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古人借智慧的过程中,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地创新。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断历史。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等,我们应该多一些敬畏,多一些思考,本着择其善者而用之的科学态度,为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的启迪。愈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有机结合在一起,就愈是彰显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独特优势。

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要注意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灵感,把古人的智慧创造性地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理念转化为民族复兴的重要精神动力。可以说,以中国式现代化为载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能在与时代实践的结合中焕发新生,又能通过融入现代化建设的各方面全过程,实现更广泛、更深入的传承发展,让这份文化瑰宝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中持续彰显时代价值资料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干部学院副院长)


学会概况

查看详情

联系我们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