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新论丨孙刘伟:一塘桑基承古,两山碧润新朝——湖州桑基鱼塘践行“两山”理论的古今生态长卷
发布时间:08-20 13:28 | 官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农业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责任。保护和利用农业文化遗产,重点在于传承“天人合一”的东方智慧,建构“社会—经济—自然”协同进化的可持续发展体系。走近南太湖平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作为农耕文化翘楚,既是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更是浙江践行“两山”理念的生动实践——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提出20周年之际,这片由桑、蚕、鱼、泥编织的生态网络,正以古今交融的姿态,诉说着生态文明的中国方案。
一、洼地里的天工
暮春的湖州荻港村总像浸在青瓷碗里的龙井茶,桑叶的翠色在塘基上洇开,钱山漾遗址的丝帛残片——四千年前的蚕,与眼前塘基的桑,原是同脉血亲。水陆所凑,桑鱼之饶,初见桑基鱼塘的人,总会为其棋盘般的规整惊叹:塘基横斜成经纬,水面纵横如绸缎。明代《沈氏农书》中“池蓄鱼,其肥土可上竹地,余可雍桑、鱼,岁终可以易米,蓄羊五六头,以为树桑之本”的记载,道破了当时农民“资源循环利用”的天机,比西方现代生态农业理念早了数百年。
天目山洪水曾如任性顽童,先民顺掘洼成塘、堆泥为基,“五里七里一纵浦,七里十里一横塘”的格局自此定调。锄头落下,溅起的不是土星子,倒像是某种预言:塘基种桑、桑叶喂蚕、蚕沙养鱼、塘泥肥桑。白发老农蹲坐塘边,烟圈飘成句读,圈住陆龟蒙的“处处倚蚕箔,家家下鱼筌”。
老蚕农吴伯总将蚕种捂在胸口,笑言“蚕儿认热乎气”。待蚕匾沙沙作响,蚕沙簌簌落进竹篓,他便挑担走向鱼塘。蚕沙入塘时涟漪轻漾——这“蚕沙养鱼,鱼粪肥塘,塘泥壅桑”的老规矩,在往复劳作中织就天地间最朴素的生态韵律。
暮色漫过塘基时,炊烟裹着菱角菜的清香漫开。张家嫂子在祖传灶台上煎鳜鱼,去鳞除杂斩段的鲜鱼滑入滚着菜籽油的铁锅,一勺自家腌制雪菜下去,白气腾起裹着豆酱醇香,引得邻家黑狗打转。灶台青砖缝里嵌着光绪年间的碎瓦片,火舌舔舐锅底时,仿佛百年前桑蚕丰收的欢腾正从砖缝里渗出。
最妙是深秋清塘。七八个汉子踩进近膝的淤泥,将黑亮的肥泥一锹锹甩上塘基。这泥沉睡了四季,挟着鱼粪、蚕沙和腐叶,此刻在霜风里冒着热气。王老汉捧起一抔闻了闻,笑出满脸褶子:“比化肥金贵哩!”他们给桑树培土的动作轻柔如掖紧婴孩被角。来年春日的桑叶是否油亮,全看这冬日里的殷勤。
二、水网间的叹息
回首桑基塘的前几十年,并非想象中的安静祥和。二十世纪末的油污曾如热病席卷桑基塘。油脂厂烟囱吐出的灰黑烟缕,像毒蛇般死死勒紧河道的脖颈。杨平荣记得那年清明,当桑枝本该抽芽时,一股无形浊流却先于春气弥漫。蚕房里,暖炭盆旁的蚕匾中,晶莹的生命大片僵直蜷缩,惨白的蚕尸堆叠成无声的控诉;池塘里,鱼儿翻着肚皮浮满水面,仿佛骤然铺开了一场带着腐肉气息的“春雪”,在浑浊水皮下铺展冰冷的哀悼。
窗明几净的会计室里算盘声急如鼓点。挺括的的确良衬衫下,会计的指尖在油亮算珠上飞动,计量着攀升的利润数字。墨迹在铜版纸上洇开如血,却拨不开空气中粘腻的腥腐。当工业文明的账簿写满盈余,桑基塘的生态账本确早已透支。
蚕房的梁柱失去了主人和生气。“蚕花廿四分”的红联早已褪尽残红,蛛网悄悄在椽木夹角处攀爬织结,一层又一层,织进灰尘和寂静,织住往昔人声桑叶的沙沙响动。几架陈旧的老式织机,被弃于角落,锈死的木梭定格着旧日蚕娘穿梭的手势,而年轻媳妇们踩着高跟鞋奔往城里去,鞋跟沾着的塘泥在柏油路上烙下褪色的印章。
喧嚣如潮水般向城市奔涌而去,沉淀下来的村子愈发沉寂、荒凉。唯有瞎眼老张头的胡琴还在村口咿呀。枯瘦的手指在琴弦上颤抖,“扫蚕花地”的古调苍老喑哑,像被抛弃的孤魂漂浮在工厂轰鸣与腥臭之上。弦音如旷野风呼,试图牵住沉入塘泥的记忆,却唤不回听曲的人。这无人承接的旋律,终成旧时代一声悠长的叹息,消散在冰冷的空气里。当发展以绿水青山为代价,文明的根脉便在喧嚣中逐渐荒芜。
三、经纬里的更生
转机来得像梅雨季后的乍晴。2013年,专家团踩着塘泥前来考察,戴眼镜的教授俯身拿起一撮土,细细捻开,温润如沙、细腻如雾,偏暗的土质里蕴含肥沃的底色。他们带来的新名词在村民舌尖打转:“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比新闻更易流传,比蚕茧更教人踏实。
结蛹的滞涩漫长,不会阻止蝶变的精彩转身。
老桑树在春风里返青。吴伯指尖划过智能手机屏幕,水质监测曲线与祖传“看水色”口诀竟如镜像重合。新建的研学基地里,孩子们用蚌壳蘸着油彩画风筝,塘泥香混着颜料气息坠入水面,鱼群吞吐的气泡将光斑揉碎;古灶台边,张嫂手把手教孩子们烹制陈家菜;老工匠用桑皮纸糊的灯笼映着童颜,将陆龟蒙的诗句唱成新童谣;八旬蚕娘与海归博士并坐,一个讲焐蚕种的体温要领,一个介绍蚕的科学培育。蚕共育室的统一管理,借传统技艺和科技之力,既节约人力,又降低了小蚕死亡率,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窗外的桑影在宣纸窗棂上织就天人合一的纹理,科技赋能传统新生的图样。
若是年轻人返乡养蚕,仍要跟着吴伯学“焐蚕种”的老法子。科技能算出最适温度,却算不透蚕儿对体温的依恋。有些传承藏在指尖的茧、灶间的烟、耳畔的叮咛里,千百年来牵系的不只是蚕茧的经纬,更是人与土地相守的岁月绵长。
四、清波上的流年
腊月时节,漫溢香气的鱼文化节翩然而至,鱼歌、鱼舞、鱼火、鱼宴,煮沸了整个村落。数百口铁锅支在古戏台前,现捞鳙鱼在汤里翻身,蒸汽模糊了乾隆年间的木雕藻井,柔和了岁月磨蚀的痕迹。徐阿婆正盯着灶火出神:“我嫁过来那年,喜宴上用的就是这口锅。”锅沿浸润了六十载鱼香,而今伴着年轻人的朝气,熬煮出时光的稠厚。
进入新时代,穿越2500年的生态农业“活化石”桑基鱼塘与时代同行。太阳能光伏板在星辉下泛着幽蓝,新栽的果桑结了紫红的穗,农科所的“农旅融合”试验正与千年桑基对坐言欢。然而,月光漫过塘基时,千年前的夯土声同蚕匾的沙沙响,依旧在粼粼波光里摇曳流转。塘泥在月色里发酵,酿着明春的桑肥。无人机掠过水面巡查时,惊起白鹭振翅,洁白的翅羽与此刻的月光交织,与天际的卫星共鸣。遥感数据显示,桑基鱼塘核心区生态完整率同比提高23%,水质全面达标Ⅲ类水标准,塘基边的二维码标牌静伫,藏着低耗、高效的现代生态法则,更写着人与自然千年的契约。
离村时又见吴伯在塘基上踱步,见我便笑指桑塘:“政府新颁了保护令,往后乱改塘基是违法的。”正如吴伯所言,2024年《湖州桑基鱼塘系统保护规定》颁布实施。以司法护卫一方水土,用非遗活化桑塘基地,这两千五百年光阴写就的生态书卷,如今正在新时代的春风里,翻开墨香犹存的新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这方桑基鱼塘用千年实践证明:洪水来便修塘,蚕病至便改种,油污侵便清淤,天人交战终成相看两不厌。塘基的每寸土地都藏着生态经验,而鱼跃水面的金痕,恰似历史长卷上的闲章,钤在“两山”理论的扉页,漫漶处依稀可辨:原是千年蚕娘,将绿水青山绣成了金丝银线的江山图。
百年桑树下,塘泥新篆正由乡村振兴的欢声与万家灯火共同印刻。这方将桑蚕鱼泥织成生态锦缎的千年鱼塘,以“取之有度”的智慧,恰与“两山”理念的哲思同频共振。当文明懂得与自然对坐烹茶,桑肥鱼跃的烟火自会滋养民生,耕织传家的文脉便能永续绵延。原来最好的发展,本就是让青山留得住乡愁,让绿水载得动未来(资料来源:“浙江社科”微信公众号。作者:孙刘伟 浙江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