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图书馆建设中信息孤岛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08-26 10:28 | 官网

  陈海燕 吴永明

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该意见明确提出要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其中包括鼓励和支持各类文化机构接入国家文化专网,利用文化数据服务平台,探索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智慧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须积极响应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实施要求,充分发挥自身在资源管理、专业服务方面的独特优势,在文化资源数字化存储、共享传播及智慧化服务等领域主动作为,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水平。但在智慧图书馆建设过程中,某些信息孤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对其转型升级进程形成了制约。所谓信息孤岛就是不同部门或系统的数据难以实现真正的共享,各业务系统缺乏有机整合,信息分散孤立,导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服务方式呈现单一、碎片化,以及馆藏资源、用户数据与业务流程呈现割裂状态等问题。智慧图书馆出现信息孤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表现为技术标准不统一、管理体系不完善、人员专业素养不够等。为了契合智慧阅读服务的创新需求,智慧图书馆建设需要遵循既定技术标准与行业规范,构建系统性资源整合框架,建立完善的资源与信息整合机制,打破信息孤岛的束缚与限制,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为读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智慧图书馆建设中的信息孤岛问题与瓶颈

(一)技术层面。一是在智慧图书馆建设中需要实现资源的深度整合,打破纸质馆藏、电子资源、机构特色资源库之间的壁垒。而异构数据的不兼容性,特别是传统图书管理与电子资源的数据标准不统一,如MARC(机器可读编目)标准与新兴的BIBFRAME(书目框架)标准之间的转换障碍,导致数据互联互通互操作性差,降低了智慧图书馆资源检索的效率。二是在云计算、AI、物联网等新技术不断迭代的背景下,智慧图书馆信息系统运行面临着新的挑战:一方面,新技术引入需要持续性的运维投入与系统升级,显著增加了运营成本;另一方面,新旧技术栈间的兼容性挑战尤为突出——传统管理软件与新架构的适配不足常导致系统集成度降低,接口调用失败与数据同步延迟等问题频发,影响服务的稳定性与可靠性。三是纸质文献数字化为图书馆智慧化转型的关键环节,但在实践过程中遇到了不同载体资源呈现形态各异的问题,如图像OCR(光学字符识别)准确率、矢量图形保真度等,导致数字资源与传统纸质资源在元数据标准、知识组织体系及检索方式等方面难以实现无缝衔接,形成系统级的数据孤岛。智能标引工具等专业数字化设备的采购和维护成本高昂,客观上阻断了部分馆藏资源向数字形态转化的通道,加剧了数字时代的信息鸿沟。

(二)管理层面。当前智慧图书馆发展面临双重技术瓶颈——人才储备与资金投入的双重挤压。在人才层面,不少机构存在显著的技术人才(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运维等关键岗位)缺口持续扩大的情况,而传统组织架构下的人才培养机制难以快速响应智慧化转型需求。在技术管理层面,部分机构仍沿袭传统管理模式,信息化建设滞后于无感借阅等新型服务需求,部门间数据壁垒导致异构系统兼容性不足,资源调度效率低下。在运营层面,全天候运维模式带来的成本激增与设备利用率低下会形成不良循环,资金短缺也会制约系统升级进程,导致数据标准异构、接口规范冲突等技术债务持续累积,这不仅会推高跨系统集成的技术复杂度,更会放大信息孤岛效应,使一些图书馆数字化转型陷入“技术投入不足—系统孤岛化—服务效能衰减”的负向循环。

(三)资源层面。一是在数据隐私和安全管理方面,智慧图书馆需要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机制。但是从智慧图书馆建设的一些实际情况来看,在数据隐私与安全方面还存在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相关的安全约束机制也有待进一步健全。智慧图书馆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海量的读者借阅记录和身份识别信息,而黑客侵入等安全风险事件可能会发生,数据隐私安全管理的难度也在增加。随着隐私保护政策愈发严格,某些数据采集机制在数据采集工作与政策要求之间出现了一定的偏差,可能使智慧图书馆面临着信息和数据可用却难以有效利用的困境。二是在资源管理层面,呈现明显的碎片化特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图书馆数字资源版权状态日趋复杂,数据库在不同的信息平台上存在使用权限差异大的情况,这不仅导致资源获取难度加大,也影响了资源整合,部分电子书资源必须下载特定的阅读器并开通会员才能阅读,进一步加剧了信息孤岛。

智慧图书馆建设中信息孤岛问题解决方案

(一)应用先进技术。目前,图书馆管理系统、数字资源管理系统、读者服务系统等系统的数据格式和通信协议各不相同,形成了一个个“数据孤岛”。为了破解信息孤岛难题,应将异构系统紧密连接起来,打破数据壁垒,让数据能够自由流动和共享。这样便于读者跨馆跨区域借阅、统一归还。可以通过应用元搜索引擎技术构建互操作框架,让原本分散、孤立的信息实现互通有无。元搜索引擎可以同时从图书馆的纸质文献数据库、电子资源库、开放获取资源等多个渠道获取相关信息,并将结果呈现给读者,大大提高信息检索的效率和准确性。此外,区块链具有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可追溯等特点,在智慧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共建共享、身份权限管理、数字版权保护等方面能够发挥它的特色。在数字资源共建共享方面,通过区块链技术可以建立共建共享的服务网络,完善智慧图书馆服务组织架构,提升数字信息流动的速度,保证信息安全。在身份权限管理方面,可以利用区块链技术进行实名制验证,还可以融入生物识别等技术手段,提升安全性。在数字版权保护方面,要建立完善的统一管理平台,进行统一全面的管理。智能编目系统是人工智能技术在图书馆资源管理中的典型应用。传统的图书编目工作需要人工进行IN(国际标准书号)识别和分类号匹配,工作量大且容易出错。而智能编目系统利用先进的光学字符识别技术和机器学习算法,可以快速、准确地对图书进行识别和匹配,最大限度地减少单册图书的处理时间。

(二)完善管理机制。在智慧图书馆建设过程中,信息资源分散会导致信息孤岛问题,制约资源的利用率与知识传播率。图书馆管理者需要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以适应智能化的发展。一是完善规划机制。结合实际遇到的信息孤岛问题,制定长远的规划,避免因盲目建设新系统而导致资源浪费和功能重叠。二是完善培训机制。智慧图书馆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因此,需要加强对一线馆员的技能培训,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技术能力。培训内容要涵盖图书馆学专业知识,馆员要积极跟踪最新技术发展动态,结合图书馆的实际业务需求,及时调整发展战略。通过持续优化培训体系,推动智慧图书馆朝着更加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三是构建协作机制,在智慧图书馆建设过程中,建立完善的跨部门协作机制至关重要。通过打破部门间的沟通壁垒,加强内部合作,促进资源共享和信息流通。

(三)优化信息资源配置。一是建立智慧图书馆数据治理和共享规范体系。在智慧图书馆建设中,优化信息资源配置需要构建系统化的数据治理与共享框架,通过动态数据分类分级实现敏感信息的精准保护,运用标准化协议打破系统壁垒促进跨平台资源流通,并依托加密传输与区块链存证技术构建立体化安全防护体系。二是建立API(应用程序编程接口)技术规范,开发具备智能校验功能的数据交换引擎确保传输质量,按照API规范实现不同格式数据的互联互通,从而提升数据的共享水平。同时,需要完善数据验证规则以提升共享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防止出现错误;制定数据安全传输协议,并持续优化内部储存结构以增强传输安全。三是制定相应的激励策略。在智慧图书馆建设过程中,应以激励策略积极鼓励科研机构和相关企业参与智慧图书馆信息共享中,提升智慧图书馆建设数字化水平。

智慧图书馆建设在解决信息孤岛问题方面的未来发展趋势

未来,智慧图书馆需要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创新服务理念,健全共享机制,以持续破解信息孤岛难题,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一是深度整合前沿技术,融合区块链、人工智能、无人机器人以及物联网等技术优势,为信息孤岛的消除提供技术支撑。二是不断服务智能化转型,革新传统资源管理思维,创新服务模式,在打破信息壁垒的基础上,为读者提供个性化的智慧阅读服务。三是加强生态协同,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交流,推动建立智慧图书馆建设联盟,构建开放、共享的资源生态体系。四是不断优化用户体验,坚持以读者需求为核心,建设完善的智慧化服务体系,为用户提供更优质的体验,突破信息孤岛限制,促进资源与数据的无障碍共享。

总之,为有效解决智慧图书馆建设中的信息孤岛问题,需要着力完善标准规范(统一资源格式)、深化技术应用(融合先进存储、信息技术,持续优化算法)、健全管理机制(促进全面资源共享)、加强区域协作(优化合作链路,推动协同发展)并创新管理理念(优化信息资源配置)。通过以上综合举措,进一步打破信息壁垒,不断解决信息孤岛问题,为读者提供更便捷、高效的服务资料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单位:海南医科大学图书档案馆。本文系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2021年规划课题《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背景下医学图书馆公众健康信息服务模式研究》的研究成果,编号:HNSK(QN)21-81


学会概况

查看详情

联系我们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