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媒时代,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守望者使命与实践路径
发布时间:08-26 10:28 | 官网
胡 芳
在数字技术飞速发展的智媒时代,信息传播的底层逻辑发生了根本性重塑。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25年7月发布的第5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1.23亿人,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79.7%,短视频、社交平台等新媒体新应用已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当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不断重构新闻生态,当社会思想多元化使舆论场愈发复杂,主流媒体既面临着受众分流、影响力下滑的严峻挑战,也迎来了技术赋能、生态重构的历史机遇。作为舆论阵地的主力军,主流媒体的系统性变革不仅关乎自身的生存发展,更承载着确保意识形态安全、凝聚社会共识的时代使命,主流媒体要在技术迭代中做社会公平正义的守望者,在变革浪潮中坚守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初心。
智媒时代主流媒体变革的必然性与机遇
主流媒体的系统性变革是技术革命与社会发展共同作用下的必然结果。就技术层面而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已深度融入新闻生产的各个环节,AIGC工具能够实现内容一键创作、视频一键生成等功能,数字人IP 可以全天候开展采访、播报等工作,技术赋能让内容生产效率得到指数级提升。这种变革驱使传统媒体打破原有“策、采、编、发、评”的线性流程,探索构建更智能化的生产体系。从社会层面来看,我国超11亿网民构成的数字社会,催生了多元化、个性化的信息需求,手机网民99.4%的占比更凸显了移动传播的主导地位,传统媒体“我说你听”的传播模式已经难以满足时代需求。
(一)挑战:在冲击与博弈中坚守阵地。新兴媒体凭借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强、传播渠道多元等显著优势,使受众市场不断分流,对主流媒体的流量形成冲击。如今,互联网已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主战场、最前沿,碎片化信息、情绪化表达、虚假信息泛滥,使得舆论引导的难度空前加大。如果不能及时变革,主流媒体将面临在多元舆论中失语、失焦的风险,难以承担起“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的职责使命。
(二)机遇:在技术赋能中迭代升级。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主流媒体变革提供了全新可能。通过大数据分析,主流媒体可以精准把握用户需求,实现千面的精准传播;借助人工智能技术,能够提升内容生产的效率与质量,拓展新闻的呈现形式;依托云计算平台,可以构建全域覆盖的传播网络。打造科学高效的全媒体传播体系,才能让主流媒体实现从传统媒体到智慧媒体的跨越式发展,赢得更多用户与市场。
系统性变革的实践探索
主流媒体的系统性变革绝非简单的技术叠加或渠道拓展,而是涉及生产关系、组织架构、评价体系等深层次的全方位重构。它要求媒体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式,以系统观念整合技术、内容、渠道、人才等要素,构建适应智媒时代的新型传播体系。
(一)组织架构的扁平化重构。组织架构变革是系统性变革的基础工程。传统媒体依托“策、采、编、发、评”设置部门的垂直分工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全媒体“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的要求。这就需要跨部门协同打破信息壁垒,提升响应速度,实现资源高效配置。
(二)技术与内容的深度融合。技术赋能不是要替代人工,而是为了解放生产力、提升创造力。当下,很多主流媒体正积极构建“内容+技术”的双轮驱动模式:在内容生产端,AIGC工具承担数据整合、初稿撰写等基础性工作,释放人力投入深度报道与智库研究;在呈现形式上,VR/AR技术打造沉浸式新闻体验,短视频、H5等形式增强了内容吸引力;在传播环节,智能算法实现精准分发,同时通过人工审核避免信息茧房。
(三)平台生态的协同化构建。在自身探索系统性变革的同时,单一媒体的单打独斗不如抱团取暖,构建协同联动的平台生态成为必然选择。主流媒体之间也应该加强联动,借梯登高、借船出海,构建开放共享的平台生态,生成覆盖全域的传播矩阵,形成舆论引导的多方合力。
系统性变革进程中的现实挑战与突破路径
主流媒体的系统性变革不可能一帆风顺,在实践过程中面临着体制机制束缚、技术应用瓶颈、市场运营困境等多重挑战。只有找准问题症结,才能找到有效的突破路径。
(一)破除体制机制壁垒。传统媒体的层级化管理与单一评价体系,制约着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活力。或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实行项目制,以重大项目为抓手和纽带,组建跨部门团队完成某项新闻报道任务,在此过程中,赋予项目组资源调配权与决策自主权;二是建立多元化考核体系,将内容质量、传播效果、用户满意度等纳入评价维度,改变目前较为单一的以采编产品数量为主要评价体系的导向;三是完善激励机制,多措并举激发员工创新动力,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二)突破技术应用的现实瓶颈。技术创新是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重要驱动力。解决技术问题需要“引育并举”:一方面,通过市场化机制引进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专业人才,提升技术研发能力;另一方面,加强内部员工的技术培训,定期组织技术培训课程和交流活动,提升员工的技术素养和应用能力,鼓励员工自主学习和探索新技术,形成良好的技术学习氛围和应用氛围。
(三)拓展市场运营的多元路径。在确保社会效益的同时,主流媒体的经济效益也是不能回避的话题。在系统性变革中,需要打破对传统广告收入的依赖,探索多元化商业模式。在内容付费方面,打造高质量、高价值的精品内容,培养用户的付费习惯,通过订阅、专栏等形式实现内容变现;加强与电商平台合作,利用自身的品牌影响力和用户资源实现流量变现;开展跨界经营,涉足文化创意、教育培训、会展服务等领域,拓展收入来源。
守望者的使命担当与未来展望
在智媒时代,主流媒体作为社会守望者,既要拥抱技术变革,又要坚守价值立场;既要提升传播效能,又要履行社会责任。
(一)坚守舆论引导的初心使命。无论技术如何变革,主流媒体引导舆论、凝聚共识的核心使命不能动摇。要加强对重大主题、热点事件的报道策划,通过专题报道、系列报道、深度报道等形式,展现专业水准和责任担当。在复杂舆论环境中,要及时发声、澄清谬误,传递权威信息,维护意识形态安全。
(二)强化社会服务的功能拓展。主流媒体应进一步拓展服务领域,提升服务能力,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反映群众呼声,推动问题解决。加强公共服务功能,提供政务服务、生活服务、文化服务等多元化服务内容,助力乡村振兴,在国际传播中积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提升我国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
(三)基于技术创新的生产趋势。接下来,主流媒体应继续加大对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力度,关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等新兴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应用场景。实现新闻生产全流程的智能化,提升内容的个性化和精准化传播水平,为用户带来更丰富、沉浸式的新闻体验。
结语
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是智媒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它涉及组织架构、技术应用、平台生态等多个维度的全方位调整。在变革过程中,主流媒体面临着诸多挑战,但也拥有巨大的发展机遇。主流媒体通过破解体制机制束缚、突破技术应用瓶颈、拓展市场化运营路径等措施,实现系统性变革,在坚守主流价值观守望者使命的同时,提升自身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更好地适应新时代媒体发展需求。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实践的不断深入,主流媒体必将在智媒时代绽放出新的活力(资料来源:《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