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化和自然遗产绽放时代光彩

发布时间:08-13 08:57 | 官网

  鱼

在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和“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以此次申遗成功为契机,进一步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切实提高遗产保护能力和水平,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

文化遗产是历史留给人类的宝贵财富,它承载了丰厚的历史记忆和文明成果,体现了文化发展的多样性和创造性,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独特精神标志。自然遗产代表着地球上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它不仅构成美丽的风景,也支撑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工作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从长城到大运河,从良渚古城到可可西里,璀璨的文化瑰宝与奇秀的自然珍宝交相辉映,伟大祖国的文化之韵、自然之美,正成为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底气。截至目前,我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9项,更加全面彰显了世界遗产保护的中国力量、中国贡献。

文化和自然遗产不可再生、不可替代,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要坚持保护第一,建立管理制度、健全保护体系,形成长效机制,与此同时,还须瞄准整体性、系统性,多方联动推进生态一体化保护、文化遗产统一监管,才能不断提高遗产保护能力和水平。近年来,随着“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设立,全社会遗产保护意识日益提升。我国还深入实施重大文物保护工程、全面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等,遗产保护之路行稳致远。在此次申遗中,创新推出的公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就为更好地推动遗产保护与管理提供了新思路。

文化和自然遗产曾有辉煌的过去,也应该有闪光的现在。使其“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持续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传承、利用工作,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能让遗产资源传承不绝,让历史记忆历久弥新。近年来,通过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强化博物馆纪念馆教育研究功能等,历史文脉、红色基因得到传承赓续,绿色生活、生态文明渐成新风尚。借力科技赋能、融入潮流元素,遗产利用也在不断拓展新途径,可随时在线观赏的数字博物馆、为周边群众提供公益自然教育服务的国家公园等,无不彰显着遗产融入当下、与时俱进的蓬勃生机,也满足了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新的世界文化遗产“为世界文明百花园增添了绚丽的色彩”,也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得到世界广泛认可。我们正不断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积极参与世界遗产领域国际事务,为促进全球文明交流互鉴贡献中国智慧,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泱泱中华,山河辽阔,文明博大。步入新征程,我们要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让文化和自然遗产绽放时代光彩,更好地惠及群众、服务人民,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凝聚起磅礴力量。资料来源:《中国文化报》


学会概况

查看详情

联系我们

查看详情